大明御史左光斗

安庆晚报 2018-07-14 12:58 大字

2001年的春天,我第一次到左光斗的故里大朱庄去寻访,陪同我的是当地红灯小学一位名叫左浑船的老师。大朱庄位于今枞阳县横埠镇境内,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村庄。阳春三月,遍野的油菜花灿烂似锦。我们找到了正在野外祭坟的左氏后人左一思老人。当年,左老81岁,精神矍铄,他是左光斗三兄左光前的第十三世孙。

左光斗,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九月初九。当天,月当大斗,其父因而名之。字共之,取《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之意,一字遗直。自号浮丘,又号沧屿。左光斗是明末重要的监察官员,“东林六君子”之一,有“铁骨御史”之誉。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忧国爱民,勤政务实。后在和以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斗争中,被害于狱中,年仅五十一岁。

左一思老人领着我们向大朱庄走去。一路上,左老不停地说着朱庄的地理位置是如何地好,他指给我们看说,那蜿蜒的山岗像一条象鼻保护着村庄。在朱庄的村头村尾,我们看到了许多古枫树,干粗可数人合围,树龄至少都在百年以上。从一棵一棵的古树旁经过,我仿佛看到了村庄久远的历史。

绕过几间民居,左老将我们带到一片废墟前。他对我们说,这就是光斗公老宅的旧址,老屋坍塌已经有一些年头了,左光斗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儿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左老又让我们看旧址上一些残存的原物,一对明代石狮基本完好,门楼边还有一对石鼓,尤其是用来安放石鼓的两只石礅,上面的图案和花纹非常精美。我有些不解地问左老,这些旧物何以保存到今天。左老说,大朱庄都是左氏后裔,平时大家都自觉地保护。

2008年夏天,经过多次联系,我在横埠镇又有幸见到了一幅左光斗的画像。画像由横埠镇中义村左氏后人收藏,此前一直传说已失传。画像长2.8米,宽1.1米,属大幅立轴。画像顶部有六个篆体大字:“左忠毅公遗像”。从时间上推断,画像绘制时间应当是明末或清初。如此大幅的造像,不太适宜悬挂于普通民宅,它很可能是左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先贤而悬挂于左氏宗祠之内的。画像中的左光斗身着盘领窄袖的红袍,头戴官帽,脚穿皂靴,端坐于虎皮椅子上,左手放于膝上,右手搭放在腰带上。他目视前方,眼含忧郁,表情严肃,不怒自威。画像画工精细,线条流畅,柔韧有力,活而不滞。胡须部分,一根一根清晰可辨。官袍的下半部分以海浪纹为主,上半部分以祥云纹为主,飘逸灵动,一笔一笔尤见用心。特别是脚下椅座上的木纹和回字纹,曲直相映,用笔讲究,表现出了精湛的绘画技艺。

提起左光斗,我们都会想起后人送给他的“铁骨御史”这个称号。这个称号来源于史可法之语:“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史可法在听说恩师惨遭炮烙之刑后进入诏狱探监,时左公面额焦烂,几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史可法探监反遭老师一顿责骂(事载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实际上,用“铁骨御史”来概括左光斗的一生,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尽管他完全无愧于这一称号。要说铁骨,东林人士个个堪称铁骨,这些人正派、无私,不畏强权。在明末那样的乱世,朝廷迫切需要的不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的腐儒,也不是犯言直谏徒事攻讦的诤臣,而是能救民于水火的干臣。

而左光斗就是这样一位干臣,一位实干派官员。万历末至天启初年,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在北方屯田。当时,北方人习惯旱种,不知水稻为何物。左光斗大胆推广水稻,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北方缺水,他号召百姓以水利为先,汲水成渠,大挖水井。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顾宪成高攀龙评传》一书中,我意外地看到一首左光斗在北方屯田开荒时编写的一首歌谣:“盘庚五迁,惟井存焉。家掘一井,井灌十亩。八口之家,可以无饥。”为了顺利推广水稻,他谱写了这首凿井之歌,让老百姓传唱。在左光斗的倡导下,北方各府县普遍响应,凿井眼无数,各县开凿水田上百亩,多的达千亩以上。一时间,北方成为塞上江南。东林重臣邹元标在还朝路过天津时,见路面水田成片,感慨地说“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并指出,这都是左光斗的功劳。

左光斗有一封著名的《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在这封奏疏中,他提出在北方进行“三因十四议”的兴修水利举措,并很快得到朝廷批准。“三因”就是因天之时、因地之利、因人之情进行水利建设,“十四议”则是进一步的具体化,即浚川、疏渠、引流、设坝、建闸、设坡等。所以,有人说左光斗又是一位水利专家。左光斗不仅是重视农业,而且身体力行,在北方推广水稻种植,非常难能可贵。土地是民生之本,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推行的稳农政策就是附民于田。但是,在明末,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加上天灾频繁,流民四窜,民附于田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这种情势下,左光斗的屯田就有了救民于水火的意义。另外,辽东战事频繁,朝廷缺兵缺粮,左光斗在北方屯田,对富国强兵和充实辽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左光斗具有独到的人才眼光。他曾置《人才录》一册,“某处有某人某相才某将略某第一流某稍次,暗识圈点,曰:‘吾居官十数年,精神全用在此,虽多未识面,而已可备朝廷缓急之用矣\’。”(《左忠毅公年谱》)左光斗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在担任屯田御史和学政时,提议并开设屯学、武学。按左光斗的屯田方案,屯田与屯学是并行的。仿效汉代的力田科,凡有志于仕途而又愿意参与屯垦事务的童生,打破地域界限,不论南人北人,不分军籍民籍,均可申请参加,考核合格后,授予一百亩水田,每亩每年收稻租一石,称屯童。屯童中的优秀者,可以免县、府二级考试,直接参加院试,考中者称为秀才。明代屯田,向来以军屯为主,即从事屯田的主要是军人及其家属。左光斗为什么要打破军籍呢?这也是针对当时实情提出的应对之举。军人因战事需要,可能随时开拨。如天津首任巡抚汪应蛟开垦的屯田,即因屯军支援辽东,导致八千多亩农田荒芜。因此,完全依赖军屯是不现实的,军民结合才是上策。还有,北人以旱种为主,不擅长种植水稻,要开垦水田,必须召募熟悉水稻种植的南方百姓。南方有大量在科考中落第的士子,科考无望后,往往沦为胥吏。到北方屯田,既有田可耕,优秀者又何再参加科考,一举两得。明代科考分南北榜录取,南方考生水平远高于北方,这部分考生到北方入籍参加科考,录取的可能性倍增。屯学是左光斗的首创,既解决了北方屯田的主体问题,同时,又为南方落第士子提供了出路。因此,受到了南方士子欢迎。

明代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武学,有京卫武学,地方有都司卫武学、府州县武学,是专门为武职及其子弟设立的学校,目的是培养将才。但是,由于受长期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武学并不发达,各地发展也极不均衡,如北直隶八府,就有一半未开设武学。更为不合理的是,朝廷武学是专为武职及其子弟而开设的,而武职身份又是世袭的,非武职人员及其子弟是没有资格进入武学学习的。左光斗着力革新武学,将屯学与武学结合起来,打破地域和身份限制,放开招生,每生授田百亩,忙时耕种,闲时读书习武,既能征收税粮,又能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军队,一举两得。为此,左光斗向皇上连上两疏,即《地方兴化有机疏》《比例建立武学疏》,核心内容就是依托屯田,大兴武学。左光斗的屯学和武学方案都得到了朝廷批准,可惜,在明末那样一个纷乱四起时局飘摇的时代,左光斗的提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据有关记载,左光斗的父亲左出颖在儿子被锦衣卫押解离乡时,始终神色平静,不改常态,即使后来听到儿子惨死狱中的消息,虽内心悲痛,但也只是泣下数行而已。及至左光斗冤案得以昭雪,左出颖才放声痛哭说:“老夫今天可以死了!”左光斗谥号忠毅,乡人为了纪念这位忠烈刚直的先贤,将左氏宗祠所在的村更名为忠毅村,人们就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将一代名臣与故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左光斗画像

左光斗故居

作者撰写的小说

新闻推荐

全市银行业“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启动

本报讯(记者张久愿)7月6日上午,2018年全市银行业“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启动仪式在枞阳县莲花湖广场举行。今年...

枞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枞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