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养殖 走上致富之路

铜都晨刊 2018-04-20 09:36 大字

王婷婷在起地笼收获泥鳅。

■本报记者马卫东文/图

为爱情远嫁他乡,守护残疾丈夫不离不弃,身处困境自强不息,不甘失败大胆创业。在枞阳县山镇大港村,提及王婷婷,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直夸她人好又能干。

王婷婷出生在岳西的一个农民家庭,在打工中与枞阳县小伙子方爱春结识,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方爱春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三级伤残,且比王婷婷大8岁,但王婷婷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坚持自己的选择。2008年10月,21岁的王婷婷从岳西嫁到了枞阳县山镇大港村。当时方家共有8口人,四代同堂,全家人守着借债40余万元买来的渡船,经营枞阳县扫帚沟至池州市池口码头的客运生意。由于平时客流量较少,该条航线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

为了摆脱困境,王婷婷和丈夫商量单独创业,虽然得到丈夫的支持,但由于缺少资金和经验,创业对他们来说谈何容易。于是,夫妻俩利用渡船这个平台,关注乘客聊天的创业故事,并结识了一些创业成功人士。在他们的介绍和推荐下,夫妻俩通过认真分析、筛选和论证,决定选择特种水产养殖。虽然夫妻俩自认为想法很成熟,当他们把想法告诉家人时,却立刻遭到强烈反对。但是王婷婷和丈夫仍然坚持创业信念。

2010年初,夫妻二人在山镇桃花村承包了50亩荒田,搞起了泥鳅养殖,食宿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由于丈夫腿脚不便,累活、苦活大都由王婷婷承担。“虽然十分辛苦,但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强烈的事业心,那段日子过得充实。”王婷婷说道。由于苗种价格过高,加上管理经验不成熟,泥鳅苗种死亡率超出预期,头两年夫妻俩便遭遇亏损。痛定思痛,一番思考后,王婷婷决定调整生产方式,改变单纯养殖为部分养殖,留出部分池塘研究泥鳅的人工繁殖,解决苗种问题。2012年初,夫妻俩又承包200亩稻田养殖龙虾,成立了枞阳县金江特种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远赴四川、湖北等地学习泥鳅人工繁育技术,回家后建起了简单实用的孵化池。在枞阳县水产局专家的帮助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他们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2013年,他们又扩大养殖规模,新建了标准化的孵化大棚,大量繁殖泥鳅苗种,苗种除供自己养殖外,还售给其他45户贫困户养殖,并提供技术指导。尝到了甜头后,周边村民纷纷签订苗种供应协议。合作社的成功,引起了同行的注意,很多人前来参观交流,夫妻两人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经验。

在泥鳅繁育过程中,夫妻俩意识到,单一品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劲头,风险大,利润低。于是,他们便留意当地特色的野生水产品———沙塘鳢。夫妻二人发现,近些年,由于环境的变化,沙塘鳢在当地已难得一见了,如果能进行人工繁殖,既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也为物种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2014年,他们又尝试起了沙塘鳢的人工繁育。由于研究泥鳅繁殖时积累了大量相关知识,在沙塘鳢的人工繁殖研究上竟异常顺利,此项技术填补了安徽省空白,生产苗种供不应求,远销四川、湖北等地。

夫妻俩多年的努力也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基层农技推广项目示范基地、枞阳县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三等奖、枞阳县现代农业发展奖、科普惠农示范基地等荣誉。

新闻推荐

春风化雨润心田 枞阳县立足实际彰显特色深入推进“传育立行”

记者刘洋“铁骨御史的家风”“宰相故里书香浓”“红军家风代代传”“好家风铸就好警风”……枞阳好人馆家风建设展区用图片和故事诠释不同的家风家训主题,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对每一个参...

枞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枞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