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大通水驿与大通早期邮电机构的设立

江淮时报 2018-03-23 11:57 大字

因青通河与长江在大通交汇,铜陵大通的水运体系十分发达,因此当地一直流传有这样的民谣:“江南大通,靠山临江,上接两湖,下通苏杭。 ”自唐代开始,朝廷便在大通设置“水驿”,成为当时全国1600处水陆驿站之一。

“水驿”实际上就是“水路驿站”的简称,它是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一种驿站,其转递手段为“代马船”,靠这种“代马船”行走于大江大河之上。自唐代开始直至解放后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通古镇一直有大、小轮(即“信班船”)往来于长江及支流青通河之上,直到芜铜铁路开通铜陵以后,大通水驿才正式结束使命。

享有“小上海”美誉

光绪二年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将大通定为“外轮暂泊港”,大通从此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在清代中期,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长期在长江沿线攻占安徽省府安庆和江苏省府南京,朝廷在江北、江南分设“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的同时,还在大通设立“大通水师营”、建有参将衙,统帅水陆清军一千多人长期驻守大通,“辖枞阳以下东至荻港江面”。和悦洲大关口处,设立“大通盐务招商局”,销运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食盐;同时附设“厘金局”,纳厘助饷(当时的税率是“纳十厘一”,即缴十成盐税同时,随征一成厘金税。 ),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民军“湘军”征收军费。此后,大通盐务招商局改为“皖岸盐务督销局”、“楚西盐务掣验局”,凡运往江西、湖南、湖北的盐船必须在此抛锚掣验,凭票纳厘。及至清末民初,大通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安徽“四大商埠”,享有“小上海”美誉。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的大门终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近代邮电开始传入中国,但那时的邮电业尚不能直接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清廷手中。西方列强为了控制和瓜分中国的需要,他们不仅侵夺了我国的海上通讯权,还觊觎我国内陆的通讯权。后来洋务派代表李鸿章等人从维护封建统治的利益出发,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于光绪七年(1881)先后架设建成了津沽、津沪两条电报线,这两条电报线的使用,对尚未沟通通信地区的吸引力颇大。长江流域经济发达,沿岸城镇林立,商业网络增多。为满足商业通讯的需求,左宗棠奏请架设长江电报干线获准,修建了镇江至汉口这条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大干线。 1881年冬,线路所经过的安徽沿江城镇采石、芜湖、大通、池州等地电报局相继成立,与国内最早设立的上海电报局相隔也只有两年的时间。

成立大通电报局

大通电报局,属官督商办性质,等级为四等局,机械设备主要有旧式莫尔斯机一台及其附属设备,经营业务只有一项,即经办电报业务,电报能发往全国十八个省的大部分城市。

光绪二十二年(1896)三月,光绪皇帝批准了南洋大臣张之洞的奏折和英人赫德所拟的邮政章程,正式开办大清国家邮政,归属税务司管理。全国分为三十五个邮界,安徽分为芜湖、大通两个邮界。按理,邮区所在地应设邮局总局,但因大通条件不具备,所以一开始并未设。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大通才正式成立邮局,局址就设在皖岸盐厘署内 (现在的和悦洲大关口边上),对内归盐厘税务司管辖;对外则是独立的邮政机构,但其业务领导,帐目管理和器材供应等项都归芜湖邮政局管理。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大通邮局成为独立的副总局。民国三年(1914)一月,邮电部以行政省划定邮界,安庆设立邮务管理局,大通邮局改定为二等甲级局。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收寄信件、分明信片、封口信(即现在的平信)、新闻纸(即报纸)、收寄包裹、办理汇兑等项。

大通邮局是国内较早开办邮政储金(即邮政储蓄业务)的邮电单位之一:民国八年(1919)七月,中华邮政正式开办邮政储金业务,同年十月十五日大通邮政局即开办了此项业务。在省内,同芜湖、枞阳局相同,仅次于安庆局。

邮电机构在大通的设立,对于加强铜陵地区和发达城市的联系,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旧政府的腐败,邮电机构设立虽早,但发展却极其缓慢。一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铜陵的自办邮电机构仅有大通、城关(现铜陵市义安区五松镇)两地。

邮政方面,全县邮路总长度也仅96公里,邮差(现称乡邮员)更是仅有两人;在电信方面,大通电信局的设备仅有20门总机一部,电报机一部;地方电信的线路长度也只有 65公里,总机只有城关、顺安、汀洲三处。大通和铜陵地区邮电事业的真正兴起,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新闻推荐

行蓄洪区农户如何搞种养

■星级记者喻寒松安徽省长江和淮河流域有着大片的行蓄洪区,这些地区的农户如何立足资源禀赋,走出一条行蓄洪区适应性农业产业发展之路?省农委近日发布《行蓄洪区适应性农业产业发展方案》,给出了...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