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员:“把脉天气”做气象守望者

铜都晨刊 2018-03-23 09:35 大字

王正华(左一)下乡进行气象服务调查。刘丽 提供

编者按: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在大众心中,气象世界往往是神秘的,而在今年世界气象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进铜陵市气象局,采访三名一线气象工作者,听他们答疑解惑揭开气象的神秘面纱。同时,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智慧气象”,这几名“老”气象工作者也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畅谈智慧在未来气象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气象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人们除了要根据天气预报安排出行外,社会更是需要气象信息来防御天气灾害。在大家心中,天气预报员是一份神秘的职业,他们把脉天气、观云识天,为大众提供及时精确的气象产品。3月22日,在第58个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近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工作已21年的“老”天气预报员祁文,听他讲述气象那些事。

说到天气预报,不少人都心存疑惑,天气预报员怎样为天气“把脉”?阴晴雨雪等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祁文形象地向记者打比方道,天气预报的数据可以看做是一个解方程组的过程,“专业名称叫做数值预报,就是通过大型计算机作数值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我们通过观测资料来解答方程组,求解出来的数据我们进行综合分析就是天气预报中的气温、风力等数字。”观测资料越多,天气预报的精确度也越高。

今年的气象日主题是“智慧气象”,谈及气象的智慧化,二十余年来历经气象科学飞速发展的祁文连连感慨,“想当年,我们天气预报员是通过听取更高级别气象系统的广播获取天气数据,然而我们把听到的数据一一填空、绘制出气象图。”而现在,随着科技进步,也让天气预报走进了大数据时代。祁文向记者介绍道,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云图的出现,让天气预报产品既可以预知短时突发性天气,也可以观测地球上其他地方的气象状况,天气观测从时间间隔到空间区域都有了极大提升。

既然当下气象科学变得如此智慧化,更多的数据依赖于科技去获得,那么天气预报员应该如何定位?祁文告诉记者,最重要的还是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解释应用,“演算出来的数据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比对,逐一制作出本地化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几乎不可能达到百分百的准确,但是往往天气预报员运用自身的经验和学识,可以有效地订正数据偏差。

作为服务性部门,气象在当下社会必不可少,“除了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服务便利大众生活外,气象防灾减灾也是重点。”祁文说,做本地业务预报的时候,考虑的东西会更多,比如遇到大风大雨强降雪等,天气预报员还会特别关注极端天气对农业、林业、渔业等的影响,以及是否可能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等,“天气预报无法阻挡气象灾害的发生,但准确的预报可以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提醒大家及早防范减少灾害损失。而我们提供预报越精细精准,防范措施就会越有针对性。”

在日常工作中,极端天气的出现对天气预报员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既然是预报,那我们就要走在前面,所以一旦观测到有极端天气的征兆,我们就很紧张。”从业以来,祁文历经过洪水、雪灾、大风等多次重大天气过程,出现这样的情况,长期上夜班、把关预报产品、发布预警、重大过程加密会商……强大的心理压力往往让预报员寝食难安,所以,“每天观测数据时,我们比任何人都更希望风和日丽。”祁文笑道,而除此之外,他的愿望就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越来越高,也希望大家对天气预报有时的不准确不稳定多一分宽容。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者: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自古以来,农业和气象密不可分,农作物生产离不开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中的光、热、水分等都是气象因素,这也意味着气象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市气象局,有一支专门为铜陵市农业服务的气象工作小组。3月22日,记者走近市气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王正华,了解铜陵市气象为农服务的情况。

“在市县一级的气象部门,气象为农是很重要的一大工作方面,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于提供基层气象服务,使气象本地化。”王正华介绍道。而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者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其中,既有种植户也有养殖户,而对于这些以农为本的大户而言,本质上“看天吃饭”也让他们对农业气象有着极大的需求。针对农业大户的需求,气象工作者不仅要提供快速精准的气象服务,也要学习一些相关的农业知识,“之前我可能是专攻气象这一块,但是成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者之后,多多少少也要接触到一些基础的农业知识。”

身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者,守在气象局里提供气象预报以及培训乡镇气象信息员显然并不能满足大户们的需求,在当下,王正华和其他气象为农服务的同事提供的是“直通式”气象服务,所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即通过电话、信息、微信、微博、媒体等多种手段,将农业气象预报实时传递到大户们手中。此外,王正华告诉记者,要做好服务工作,自己要经常深入乡村、农田,进行气象服务调查,并向向农户了解气象需求情况,“我们会不定时联合农业部门进行农情灾情调查,尤其是在春、夏、秋三个重要农事季节里。”

除了提供预报服务、上门进行气象调查,气象技术、机器的支持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必不可少,“比方说我们的气象预警语音播报系统,俗称‘气象大喇叭\’,目前我们在全市采买安装184部,其中包括去年在枞阳贫困村试点安装的11部。”王正华介绍,安装气象大喇叭的村落里,每天都会实时播送精准气象信息,确保大户以及村民们收听到气象预警和农事生产建议等信息广播,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便利,也大大便利了群众的出行。而让王正华倍感欣慰的是,在日常下乡交流中,大家对于气象预警语音播报系统都交口称赞。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为农服务也变得更加智慧化,王正华向记者介绍道,目前,惠农气象、气象物联网等多个APP、服务平台的面世,也代表了为农服务发展空间更广阔,尤其气象物联网在铜陵市已经落户试点,该平台可以让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人员实时获取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和病情、虫情、灾情、墒情等第一手资料,同时可根据不同农业生产类型、天气变化和物联网监测的农业生产环境信息,提供定制化的、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和技术生产建议,为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观测员:

记录天公的每一个“表情”

谈及气象,大部分人需求最大的就是天气预报,预报中的数据影响着大家的生产生活。然而,这些数据需要气象观测员日复一日地坚守和记录。22日上午,记者采访国家气象观测站铜陵基本站的高级工程师、观测员马林,感受他在枯燥冷清中的执著坚守。

3月22日上午,风和日丽,气象公园内一片春意盎然,到处满是踏春人群。记者走进位于公园内的国家气象观测站铜陵基本站,这里与户外的热闹俨然两重天,独守在观察室内,马林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分秒变化的气象数据。记者环顾四周,除了简单的桌椅板凳,就是几台并立的电脑,温度、湿度、风力……一连串实时变化的数字让记者看得眼花缭乱,但在马林的眼中,这些数字却代表了天公的每一个“表情”,“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实时观测、记录,并分析研判气象要素数据并定时发报。”

“我是1998年上班的,到现在正好20年,中间除了5年从事防雷外,一直都是当观测员。”马林向记者介绍道,从业早期,气象要素数据一般都是由观测员人工观测所得,“需要去气象站定时抄录数据。”所以,对于早期的气象观测员来说,每当电闪雷鸣、大雨滂沱之际,别人急着往屋内躲,观测员却必须往屋外冲。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观测员得以通过电脑观测数据变化,“室外气象站的各种仪器会将采集到的数据,如温度、湿度、雨量、日照等实时传递到坐在电脑前的观测员面前。”而作为观测员,最需要的就是逻辑研判能力,在现实中,通过仪器实现的观测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误差,而一个经验丰富老道的观测员不仅仅是观测记录数据,而是去补救这些误差,让数据更为精准,“比如说我通过数据比对,一旦发现数据差超过正常范围,我可以立刻判定哪里出了错,从而去维修仪器并改正数据,弥补智能化仪器的不足。”

“气象服务未来会偏向智慧化,而观测则会偏向自动化。”马林认为,在气象科学的发展中,自动化的观测不仅节省更多的人力,也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在气象迈入大数据时代时,越多的数据意味着精准预报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可以向个体提供不同的气象服务,让气象更多地参与进大众的生活。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钟灏采写

新闻推荐

农妇自愿捐遗体 爱心义举传佳话

本报讯(尹传苗记者马卫东)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虽不识字却深明大义,深知帮助别人是好事。她打破传统,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自愿在逝世后捐献遗体(角膜),成为枞阳县钱桥镇志愿捐献遗体第一人。她就是枞阳县钱...

枞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枞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