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原因让老人们背井离乡 牵挂亲人与环境
常言道:“月是故乡明"。对于安土重迁的老人们来说,这早已成为一种共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老人或为照顾孙辈,或为打工谋生,或因土地征迁最终背井离乡。故乡对他们来说是这么近,却又那么远。生活在他乡的老人期盼回乡吗?他们和故乡又有哪些千丝万缕的情感关联?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在合肥迴龙桥社区、油坊岗社区以及南七街道的多个社区对80位老人进行走访,听他们讲述那块不常回但时常惦念的地方。
人物档案
老屋早已征迁,仍坚持回村居住
(人物:赵飞,男,67岁)
六年前,赵老汉在老家枞阳的房子被征迁了。他把安置房卖了,支援女儿在南京买了一套小公寓。拿着余下的钱,他又到乡下盖了一间小屋住。自己种田钓鱼抽烟喝茶,日子过得自在心安。“之前女儿动员我把钱全拿出来,索性在南京买套大一点的房子,和她一起住。可我没同意,我觉得住在自己家里舒坦。"话虽然说得不太好听,但赵老汉明白,自己离不开故乡这块地方,更怕离开了就回不来了。
赵老汉快四十岁才有了女儿。在他眼里,与孩子的代沟始终存在,彼此对故乡的认知也有着本质的不同。“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在城里读书,上的是寄宿制学校,长大了又去大城市上学,最后挑选自己喜欢的大城市工作。他们觉得哪里都能适应,哪里都是家。"赵老汉说自己就不那么认为。小时候,芦苇荡里玩闹的情景、邻里乡亲的热情还有老家破败的瓦房,都不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从他记忆里淡出。
“以前工作忙,经常在外一出差就是好几个月时间。每到逢年过节就格外想回家,就想待在自己家里,给老母亲帮帮忙,跟一起长大的朋友们说说话。"赵老汉说,如今父母早已过世,朋友们大多不住在乡下。女儿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就给他和老伴报了去云南旅游的团,要趁着长假陪他们在旅行中过年。这让赵老汉很生气,最后硬是没去,浪费了一个名额。
为此,女儿和老伴都数落了他好久。然而,他坚持认为,“过年过节得在自己家过,漂泊着算哪门子事。"赵老汉知道,自己和老伴有一天真的老得走不动了,还是要进城和女儿待在一起。“但在这之前,我就在村里待着,过一段平静生活,这样不好吗?"赵老汉说,等到真的要离开的那一天,他再去选择。
离乡照顾孙子,欲把他乡当故乡
(人物:王吉华,女,60岁)
七年前,王阿姨为了带孙子,一个人从淮南老家来到合肥。由于老伴尚未退休,仍留在淮南工作,老两口过上了半个月见一次的生活。“开始肯定不习惯。"王阿姨回忆,刚来合肥时自己非常牵挂老伴,加上儿子与媳妇上班都很忙,自己一个人照顾孙子,有时候一整天都说不上几句话,挺孤单的。王阿姨不是没想过要出去交些新朋友,但大城市的邻里关系不如乡村,不太容易和别人接触。
“一开始亲家说合肥方言我都听不懂,每次交流很费劲。和小区里的人说话,他们一听就知道我不是本地人。"不过,时间是最好的学习工具,王阿姨说现在自己的淮南口音差不多没了,亲家的合肥方言说慢一点她也都能听懂。如今,王阿姨在合肥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比如每个星期总有几天会跟一群新交的朋友一起跳广场舞。
“人啊,年纪大了就容易回忆过去。"王阿姨说,她每次跳完广场舞回家,路上都会想到自己那群老同学现在在哪里、在做什么、身体是否健康。“其实朋友还是旧相识的好,因为和他们一起经历的事情多。过去下放农村啊、上下学啊,都是在一起的。有些朋友一旦失去联系,这辈子估计再也见不到了。"王阿姨感慨道。这些虽然都是离她很遥远的事情,但在她的梦里仍会出现很多故乡的场景。每次梦醒时,她都会陷入一种感慨与回忆中。
“在我印象中,淮南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那里的每一条街道和小河我都熟悉,但现在合肥的生活条件很好,孩子也都在这边,我已经习惯了。"王阿姨说,如今很多朋友都随着孩子分散在各地,即使回到淮南也凑不齐。对她来说,年纪大了也就不想回家乡住了,把他乡当故乡吧。
一生漂泊外地,晚年回乡修祠堂
(人物:龚鲁飞,男,81岁)
81 岁的龚大爷是一位地道的合肥人。然而,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却没有生活在这里。由于父亲工作原因,他出生在山东青岛,年少时在合肥短暂读书,后来又跟着家人在南京、芜湖居住,长大后在江西工作了38 年。退休了,他又在江西九江住了10 年。终于在2006 年,他回到了故乡——合肥。
龚大爷说,自己一生去过很多地方,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在哪里。在没有搬回合肥住之前,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回来看看自己的亲人,甚至连出差返程时都会特意买经过合肥的火车票,在合肥吃一顿家乡的饭再走。“合肥的变化太大了,这些年我是看着它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刚回合肥时,龚大爷没有太多的不习惯,就好像从未离开过这座城市。
龚大爷如今腿脚不太方便,但他还是经常四处逛逛,想牢牢记住这座自己一生心心念念的城市的每个角落。回乡之后,龚大爷和族人还做了两件事情,那就是编修家谱和修缮龚氏祠堂。“这也是我父亲的愿望,要将这个家的内核一代代传下去,我想我做到了。"
如今,龚大爷住在合肥三孝口迴龙桥附近。这个地方和祖辈留下来的房子相距不远,这让他很安心。
离乡老人大多为带孙辈
“我们小区花园里,一天到晚除了孩子就是老人,而且口音都是天南地北的,全是从老家来合肥带孙子孙女。"刘阿姨是四川人,女儿嫁到了合肥,因为亲家身体不好,她便千里迢迢来到合肥带两个外孙女。“我从来没想过老了还会离开我们县城,结果你看我现在一年也回不去几次,真是背井离乡。"
在记者调查中,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在年过半百之后生活在他乡。他们离乡最主要的原因是帮子女带孩子。此外,因为年龄原因投奔子女的老人,在调查中也占据一定比例。“我们这代人独生子女多,孩子离不开我们,我们也离不开孩子。投奔孩子也是自然而然的选择。"李雪梅阿姨说,自己周围的邻居和同学,很多人年纪大了都把老家房子卖了,专门跟着子女生活,“现在交通都很方便,想去哪里很容易的,但真的把房子卖了,回家乡的机会就少了。"
亲人和环境最让人牵挂
很多老人一方面希望接近子女,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子女,上面还有老父母需要照顾。这让他们经常坐上在故乡和他乡间穿梭的火车。“我姊妹虽然很多,但老母亲最疼我,生病的时候、孤单的时候,就希望我能在她身边。"周阿姨说,正因如此,她虽然人在合肥带孙子,心却常常奔回老家。“现在每个月回去一个礼拜,然后再回来,就算两边兼顾吧。"
周阿姨说,即便老母亲真的有一天不在了,她还是希望经常回去住一住,毕竟那里是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故乡,有太多回忆。
“我觉得我们想回去还是习惯了那种生活方式吧。"来自四川的刘阿姨说,合肥虽然压力不算太大,但跟她老家的闲适生活相比,还是大不相同。“我们那边晚上就是去茶馆喝茶、吃小吃、看戏、打麻将,在这边很多老年人除了跳广场舞,更多的还是习惯回家看电视。"刘阿姨感慨,自己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现在也还没有真正适应,“一辈子都是那样过来的,到老了反而要出来,真是不太习惯。"
超半数老人想落叶归根
在调查中,有超过五成的老人表示如条件允许的话还是愿意回乡生活。“家乡有几十年的老友、生活圈子。再去一个新地方,认识新的人和事,总比不上过去的好。"冯明大爷直言,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他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他也经常旅游,甚至和老伴在欧洲的女儿家住了快半年,但谈到以后的生活,还是想回到自己的家乡。“现在条件好了,子女也忙,指望他们养老不现实,真的生活不能自理了,我就搬到养老院去,那也是我们家门口的养老院。"
不过,也有很多老人表示,在故乡和他乡之间迁徙并不后悔。“看每个人怎么想吧,中国人还是很注重家庭的。能够和家人待在一起,和子女互相照顾,含饴弄孙也是很幸福的。"李雪梅阿姨说,她有个老邻居已经跟着子女去了好几个城市,孩子在哪里工作,老人就跟着去哪里。“等我们有一天真的不在了,把骨灰带回老家就行了。"
专家声音
乡愁浓不浓,看生活与追求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
很多老人不愿意轻易离开自己已经固定的生活圈,但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老人追随儿女搬到大城市居住,远离了自己的故乡。这些老人虽说是被动出来,但在适应了一段时间以后,是否选择回故乡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老人通过在大城市和子女一同居住,体验到了大城市物质及文化等方面的便捷,如果家乡无法享受这些,大部分老人更愿意离开家乡,迁徙到大城市。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选择。从中国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农村慢慢走向凋敝,城市化不断发展。如果家乡能够达到大城市的物质文化层次,那么老人都会愿意选择一种熟人社会。但如果不能,老人们多会选择将自己的乡愁情结埋在心里,每次走进乡愁会很纠结,走出来后还是会接受现实。另外,大部分好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老人晚年生活也会考虑到这一点。
第二种情况是,老人虽然为了孩子来到了大城市,但同住一个屋檐下,多多少少会有摩擦。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不相同,特别是婆婆与儿媳这种关系,如果发生了矛盾或受委屈,就会激发内心的乡愁。不管大城市有再好的生活条件,老人们都会想要回到故乡,追随自己内心期待的生活。
第三种情况是,一些老人即使过着很匮乏的物质生活,但他们很享受这种自给自足的安稳生活,极不愿意破坏现有的稳定。这类老人的选择与常人眼中的幸福并不是一回事。他们心中很看重故乡,落叶归根是他们的人生信条。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落叶归根,但大时代的变化也让老人们不得不进行选择,不得不接受变化。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有些人会觉得失落,而这种失落多体现在现代老人的身上。扎根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故土情结,有人选择追随,有人选择忽视,但不管做出什么选择,老人们都会衡量利弊再下决定。
本组稿件由郝琪 吴爱菊 陈海燕 张奇元 方旭升 记者 陈牧采写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震)11月21日,由省旅发委、团省委联合主办的2017安徽旅游“大国徽匠”宣传推广暨安徽(三河古镇)青年旅游创客大赛颁奖仪式在三河古镇举行,对评选产生的20名安徽旅游“大国徽匠”匠心...
枞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枞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