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忘初心,我们一直在路上

铜都晨刊 2017-11-08 10:13 大字

本报摄影记者詹俊在街头采访环卫工人,零距离体验“城市美容师”的艰辛工作。本报记者 周峰 摄

■本报记者姜蕊

寒来暑往,总有一群人,永远抢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他们报喜亦报忧,激浊扬清,他们是社会的瞭望者,更是时代的参与者……11月8日是属于记者这个群体的节日。本报多名记者谈起了他们多年来的工作感触,虽然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始终秉持“心系百姓不忘初心”的情怀和原则。

马卫东:有17年从业经历的“爱心记者”

17年的记者经历,马卫东通过多年来的努力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同时也成了铜陵日报社的一个“品牌”。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从走上新闻工作岗位以来,老马将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投入到工作中,脚踏实地,深入到一线,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了解普通百姓的心声,采写了大量来自基层和生活中的稿件。

在日常的采写工作中,老马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尤为关注,帮助过的白血病患者就有7人。而在他所写的报道推动下,被火车碾断双肢的郑智源获得了16万余元的社会捐助。多年来他还踊跃参加无偿献血,10余载献血3000毫升,他还因此被评为“铜陵好人”,收获了人们的赞誉,被读者亲切地称为“爱心记者”。

刘洋:主战场在乡下的“泥腿子记者”

有人说,做新闻工作就像在海边走路,浪花不断把你的脚印抹平,如果想留下点什么的话,那就应该不停地走下去。

几年的记者生涯,一直在一线跑农业、卫生和扶贫,和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贫困户打交道最多,让身为记者的刘洋感触很深。今年在枞阳县采访扶贫工作时,贫困户左友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因小儿麻痹症致残、需要单手拄拐辅助行走,然而他坚持自力更生,养鸡、修鞋、种玉米,还经常帮助乡亲。采访的时候他说,现在扶贫政策越来越好,但也不能躺着等救济。后来刘洋便把他的原话用到了新闻标题上。

刘洋常说,他看到的越多,就越是会产生一种想用自己力量去改变一些东西的想法。这些年来,刘洋一直在不断地去提升新闻的价值,一直在尽量想办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努力地让新闻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在他看来,做好新时代的记者越来越有挑战性。

吕德伟:同事眼中的“女汉子”

她戴着一副眼镜,面容清丽秀气,却是同事们眼中十足的“女汉子”,从镜头前正襟危坐的女主播摇身变成了走在第一线的记者,她从未因自己角色的转变而不适,她甚至爱上了这个新角色,她就是铜陵新闻网的记者吕德伟。

在最初走上记者岗位时,她也曾迷茫地带着发稿任务,穿行于大街小巷只为寻找“狗咬人”似的奇闻,而随着工作的熟练度提升,这份职业独有的成就感也扑面而来,在记者岗位工作的一年时间内,她采访过帮人找丢失的电瓶车、协调解决房子漏水问题的读者来电式稿件,也参与过几年举办一次的盛会或大型赛事的现场报道。

吕德伟说,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她个人的生活阅历,也让她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多责任感。

在她看来,记录一个个凡人的愿景,努力抵达真相的最后一公里,正是记者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

新闻推荐

彩裙翻飞舞出精彩激情涌动绽放青春———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暨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广场舞健身操比赛侧记

图为市广场舞协会枫叶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又见江南》。杨波摄本报讯(记者钟灏)11月1日,海派体育馆内,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暨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广场舞健身操比赛现场,正在上演一幕幕“舞林争霸”的精彩...

枞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枞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