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谒 墓 记

铜陵日报 2017-11-07 10:13 大字

□万以学

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即国道G3的枞阳段,有个浮山出口。是专门为浮山风景区设置的。从车中远望浮山,因视角关系,浮山外观并不奇伟,也没有“山浮水面水浮山”的感觉。但在安徽的名山大川中,浮山自然名列其中。其实它十分内秀,奇峰怪石,瑰丽空幻,特别受文人们的钟爱,甚至有山水形胜地、文人争霸处的说法。《太平寰宇记》就说“此山内古迹不可胜纪”,像个大隐隐于市的高人。但我此行的目标不是游览浮山,而是拜谒围绕着它,归葬在故里的一批文人,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古散文大家。浮山名头大,我想与这么一批文人紧密相关。

正是仲秋,晚稻泛金。田垄间聚集着浓浓的丰收的气息。枞阳属丘陵地,没有很高大的山脉,地势缓和,丘陵缓坡土层很厚,似乎每个山坡上多植满针叶阔叶树木。稻田、旱地等农地沿着山脚线开发,没有肆意爬坡上坎。林地田地界线分明,错落有致。

民宅传统散居在林地与田地之间,因多用当地含铁高的土烧制的一种红瓦,所以星星点点红,掩映在层层叠叠绿中。远远看去,绚烂多姿,令人心旷神怡。

车在一个简易的“浮渡村”标牌前,拐进一条“村村通”公路,然后再沿着山坳,拐进一条郁郁葱葱草木芜杂的土路。下车后,还能闻到刚砍伐下来的草木清香。听“方以智墓”到了,我还真不敢相信。这么一个百科全书级的人物,就葬在这么一个充满乡土味的山野里。介绍说墓园在浮山北麓,但感觉与浮山有些距离。

草路接着青石铺设的墓道。墓冢以花岗石相围、三道路拜台、祭坛依次构成。墓碑造形如一般长方形,但却有一个很大的碑盖,使墓碑成了一个T形。碑盖为两层,上面一层是褐色的麻石,下层是白石,雕塑有龙纹和狮子图案,墓碑是方密之先生事略字样,尚可辨识,两侧的方形石柱是楹联一对:博学清操垂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墓园布局是依山顺势,墓冢则建在土山上部。视野开阔,有传统风水葬地所谓的纳气、藏风,靠山、向阳、面水,太师椅之怀抱之状。墓地看似冷僻,却符合支巅垄麓,并须使异日不为道路,不为城郭,不为沟池,不为贵势所夺,不为耕犁所及的要求。天下文章其在此乎?想起普希金有诗:我为自己建造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通向它的道路上,青草将不再生长。大学时代就读过,看来东西方大相异趣。

姚鼐是所谓“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墓冢在一个叫铁门口的地方。不知姚鼐时这个地方是否叫这个名字。义津乡朱公村境内姚师山麓。在S228道的边坡上开了一个豁口。进入这个道口,便发现已经进村了。不几步,便见有一块空旷地,已到了墓园的后面。墓侧的小道杂乱,积蓄着没有来得及蒸发的雨水,一踩一个坑。转到墓园正面,花岗石条砌成的祭台和拜台,雨后淹渍斑驳。两边设有望柱,却也素朴无华。青砖墓圹。圆锥形的墓冢上有几束艳的塑料花,特别醒目,近看都是姚氏后人献的。一米多高的白色墓碑上方有双龙戏珠图案,墓碑的字为楷书阴刻,但大多已难以识别,隐约可见“大清嘉庆”几个字样。墓园侧边立有三块大小不一、颜色有别的保护碑,都是不同年代文物保护部门立的。这也说明经历过几个世纪的沧桑,墓未移动过,这本身也是奇迹了。环顾四周,我没有发现书上记载的姚师山,倒处处是森森修竹,然后是散布的村民住宅。枞阳人很善于经营自己的居所,屋前屋后的林木一般保护得很好,营造出荫凉清幽的氛围。

但迈出自家庭院,却是不能近察。我们想看看墓地风水,便走过墓前横亘着的房屋。没有水泥小道处,尽是农村常见的秸和散养畜禽落下的粪便。因刚下过雨,更是难以下脚了。拣一处稍厚实的野草墩站下,抬眼暸望,倒也田畴开朗,风物有常。想姚鼐文章重考据,重词章,讲究格律声色与神理气味,极尽华美。但数百年来乡音、景物依旧,不知可否慰藉于在天之灵魂。

出铁门口,仍循S228省道前行,不远处就是方苞的故乡方高庄了。仍属义津乡。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物,也是明末清初的文人领袖人物。他倡导的义法论,所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义以为经,而法以纬之,深得文章写作之奥,影响深远。回想这一条路线上,尽是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方苞,姚鼐,吴汝纶,戴名世,何如宠,朱光潜……细细考察,桐城景物、人物大半出自枞阳。所以历史上桐城汉、南梁属枞阳县,枞阳也千余年属桐城,还曾短暂署名为桐庐。但世事流转,已为陈迹了。只有这些文人与他们的文字还在。很遗憾,方苞墓冢在南京六合,没有归葬故里。但也说明桐城方氏开枝散叶,流泽之巨,难以想象。以至梁实秋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是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高升村有方苞生平事迹陈列馆。方高庄“基势爽垲”,只是方苞所谓“绕宅乔木尚有七十余株。”未能见到,不知今日尚在否。县里正在筹建方氏名人故里游项目,已征地30余亩。

桐城派三祖,除方苞、姚鼐之外,还有刘大櫆,他的墓冢在枞阳县金社乡境内的大洼山南麓。从会宫镇过去约有二十分钟车程。车行过曲曲折折的路,在一个村头停下。我们穿越田间小路,向山脚走去。经过一个塘口,村里人说这大洼山外形象像牛,这塘是牛的眼睛,刘大櫆的墓葬在牛腿处。刘大櫆是姚鼐的老师,据说为人豪迈善饮,平生游历甚多,作文强调神气,神气不可见,则可通过音节、字句来体现。其《浮山记》是名篇,刊入《古文辞类篡》。从一幢水泥房屋侧绕过,在房屋背后,有个新近整修的青石板广场。广场旁立着一个保护碑。墓园有两条山道,通向墓冢。正好在中间围起了一个圆,植上一些树木与竹,显得整个墓地大而清静。两条山道与拜台,都是当地的褐色石块垒成。上面长满了绿色甚至蓝色的草苔。墓圹呈半圆弧形状,也是用褐色石头垒就。有一旧碑,说是姚鼐立的。但上面字迹漶然,难以辨识。墓冢基本与拜台在一个平面上,圆圆的顶盖似乎用种黏土夯成。站在苍苍翠翠的林中,听松涛阵阵,想一代文人,诗酒半生,日丽春敷,风云变态,归葬于此,不禁怃然。不知刘大櫆可想到自己立在自己的墓地,读自己的文章。“山川常在,而昔之入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然则士之生斯世,虽能立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

暮色四合,山岚入衣。我们大半天的谒拜行程结束了。似乎为了抵御过于清冷的气氛,我们开始说话。枞阳名人多,安徽历史名人榜100人,仅枞阳一县就占了11席。而且故里大都相对集中,隐约有条天然的“星光大道”。这是枞阳最大的财富,而且国家正倡导传统文化保护与光大,应当抓住机遇,做好老祖宗的文章……话语随着风、顺着风飘散,音响却回荡在自己的心里。

新闻推荐

市政处扶贫亮化工程惠及村民784户

本报讯(陈淑静朱辰晨)“以前村里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村民出行特别不方便。”日前,枞阳县会宫镇城山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市住建委市政处的扶贫亮化工程日前完工,回岭路、金横路两条长3.2公里的...

枞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枞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