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紫阳:青山绿水绘就发展新“坐标”

陕西日报 2014-12-03 00:08 大字

    任红艳 余兴福

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开展第一年,紫阳交出了这样一份生态环保建设“成绩单”:全县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7%;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6%;汉江干流、汉江支流任河2个断水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GDP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数字政绩,该县叫出了响亮的口号:保护好青山绿水也是一种政绩。借力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紫阳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再次纵身腾跃,找准了转型发展的新坐标。

  投入真金白银换来“碧水蓝天”

“生态环保投入是一项‘看不见的工程\’,但对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而言,却是最有价值的投入。”紫阳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形成了共识。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紫阳在生态环保投入上可谓不惜血本。该县今年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亿元,启动县城河堤路综合改造,拟拆迁5.8万㎡临江房屋,目前已完成东段1.6万㎡拆迁任务,西段已完成勘丈测量工作;举债5000万元推进汉江沿线“三镇两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近年来,该县在生态环保建设上频出大手笔,投资总额超过5亿元。投资1.3亿元兴建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投资5000万元,实施沿江沿河散户和学校旱厕改造,兴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化粪池,配备镇卫生院医源性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户收集、村清运、镇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投资6700万元,新建汉江防洪堤2400米。投资2900万元对任河沿岸重点滑坡地段治理。投资2.18亿元,实施小流域治理710.6平方公里。年均投入绿化资金超过3000万元,森林覆盖率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13年底达到58.7%。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这是紫阳老百姓和外来游客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对全县上下致力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最由衷的肯定。

  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11月21日,“秦巴明珠·中国硒谷—陕西省安康市名优特色产品迈进广东暨重点项目合作推介会”在广东深圳隆重开幕,紫阳县与深圳深利源集团、迪威视讯集团签订总投资25亿元的恒紫智慧电子产业园项目协议。据了解,这是本次推介会最大的合作协议,也是恒紫循环产业园区签下的首个大单。

紫阳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属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区。生态环保的倒逼,带来产业的高端取向。该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力促县域工业转型升级。依托蒿坪硒谷工业园区和恒紫循环产业园区,全力打造富硒食饮品、新型材料、劳密加工三大工业支柱,“两园三业”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该县抢抓安康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的良好机遇,与恒口示范区开展战略合作,采取“独立建园”模式建设恒紫循环产业园区,弥补工业发展短板。目前已完成征地1500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

走进蒿坪硒谷工业园区,紫阳富硒食品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师傅们一片忙碌。截至目前,公司已收购鲜魔芋近3000吨,生产魔芋角300多吨,魔芋精粉200多吨。总经理商国祥介绍说:“各个车间都在加足马力生产,为即将投产的富硒魔芋深加工生产线备料!”该公司新开发的魔芋休闲即食食品、魔芋膳食纤维、魔芋仿生食品、魔芋干燥剂、魔芋挂面五种产品的QS食品生产许可证即将办理完毕,12月初可全面投产。

经过七年的发展,硒谷工业园区累计引进企业16家,投资总额达13亿元,闵秦茶业等7家企业投产,预计201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亿元。

  守护“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

今年1月,道教养生文化园核心景点——紫阳文笔山景区顺利通过评定,被正式命名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志着该县创建3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零的突破。

依托“山水茶歌道”特色资源,突出“汉江画廊、茶歌紫阳”旅游品牌定位,加快“一心三园”建设,着力打造休闲度假中心、汉水文化体验园、富硒茶文化观光园、道教养生文化园。据统计,截至10月底,该县旅游接待人数17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4亿元。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良好的生态已成为紫阳的“金字招牌”。全县山林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该县加快产业布局调整,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林果、高山木本药材、库区渔业养殖”的立体农业格局基本形成。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突出沿江经济产业带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攻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林果、畜禽养殖、生态渔业五大产业。流转土地20万亩,集中打造15个现代农业园区、14个林业园区。过去单一、分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得以改变,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扶持发展“农”字号龙头企业,是紫阳在发展山林经济所唱的重头戏。该县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形成“大厂带小厂、小厂连农户”的产业链条。农民纷纷走出“小打小闹”的圈子,在产业链条上增收获利。全县累计建成茶叶加工厂233个,拥有各类茶叶加工机械设备1300余台。建设红茶生产线13条、35个陕青茶加工点,红茶、陕青茶进入规模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大力开拓市场,发展专营连锁店89家,建立区域性销售中心2家。“手揉脚捻制茶,沿街提篮小卖”成为历史,茶叶品质提高了,茶农收入随之成倍增长。

生态的有效保护、循环经济的良好起步,使紫阳经济步入快车道。老百姓也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市前列,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61元,高出全市237元,高出全省358元。

新闻推荐

紫阳万名“修脚师”每年揽金5亿元

本报讯(杨志贵记者程伟)作为劳务输出和劳务产业大县的紫阳,201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万人,年创经济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从事修脚足疗养身健康行业的就达万人,年创经济收入5亿元,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收...

紫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紫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