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火花:美丽的时代印记

汉江晨刊 2016-08-23 00:00 大字

通讯员 吴亚君 文/图

19世纪8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火柴,并在火柴盒外包装贴上一些美丽的图案,久而久之,这种印记时代的图案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火花”。火柴以“洋火”的方式传入中国后,火花遂被一些迷恋收藏的人追捧。

随着打火机的发明普及兴盛,火柴工业日益衰竭,曾经家家必备的火柴成了“稀罕物”。就在人们逐渐将火柴遗忘时,石泉县69岁的老“花友”彭仕麒,在县文旅局的支持下举办了个人火柴盒火花收藏展,再一次勾起人们对火柴的记忆,让人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火花的神奇魅力。

最近,石泉县博物馆一楼展厅的市民络绎不绝,这里正在举行个人火花收藏展,收藏者彭仕麒老人向前来参观的市民一遍遍地介绍火柴上这些美丽小图案的“大故事”。

彭老师说:“别看这一枚枚小小火花,需要分门别类有条理地展出,参观者才能看得懂。50多年来我收藏了近4万枚火花,虽想都展出来给大家看看,但一下子无法全部整理出来。仅这次展出的5000多枚,我就准备了一个多月。”

彭仕麒还在上小学时,就对火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小时候没有打火机,家家户户都要用到火柴,而我的父亲又喜欢抽烟,所以家里的火柴盒很多。我很喜欢火柴盒上的各种图案,便把那些空火柴盒都收集了。”彭老师说道。他印象中那时火柴大概是卖2分钱一盒,而2分钱可以买个烧饼。很多次父亲给他钱买烧饼,他常常宁愿饿着肚子也要拿钱去买火柴。16岁参加工作后,有了自己的收入,才开始正式大规模收集火花。算来至今已有53年的收藏经历了。回忆起往事,彭老师说,年轻时在西安工作,那时工资比较低,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穿的胶鞋鞋底快磨破了,都舍不得买新的,拿自行车废胎补一下,将就着再穿,省下的钱都拿来买火花。

作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笔者,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些精美漂亮的火柴盒贴画。谈及火花所展现的内容,彭老师指着墙上一幅幅精致的火花告诉我,这些火花是连续性、系列性的内容,有名胜古迹、风光山川、珍禽奇兽、历史事件、戏剧歌舞、古今货币、四大名著、名人字画等等,是一张张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百科全书。“你别看火柴盒虽小,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用到,所以火柴盒也成了宣传的平台,比如延安生产的火柴上的火花特点是宣传延安精神,汉中生产的火柴特点是宣传三国文化……”彭老师讲道。上世纪60年代电影戏剧盛行,京剧脸谱、电影戏剧成了火花的主题。“这些火花展示的就是当时流行的电影,有《早春二月》、《啼笑姻缘》、《燎原》等。”彭老师说。

彭仕麒现在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石泉县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也是西北五省收藏火花种类最齐全、为数不多的收藏者之一。

展览正值暑假,到火花收藏展览馆参观的外地游客和放暑假的孩子们比较多,彭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为参观者耐心讲解。来自西安的游客王女士说:“火花是时代的缩影,看到这些火花,我就回想起了我的童年。能够收藏这么多的火花可真不容易,这位收藏者真了不起!”

除了收藏火花,彭老师还收藏了一些其它的东西,比如世界各地的纸币,玉石、纪念币等,展厅里除了展出火花,彭老师还专门腾出一套闲置的房子来摆放这些。他的“家庭博物馆”也常常有熟识的人去参观。

“现在全国的火柴生产厂家已经不多了,生产的火柴主要供宾馆使用,还有就是作为一种文化礼品。现在说起火花估计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了。”彭老师说,收藏火花已经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说年龄大了,但他会一直坚持下去,把火花所包含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相关链接:“火花”,即火柴盒上的贴画,又称“磷寸票”、“火柴标签”等。“火花”这个极富诗意的美名出自于它的收藏迷们。火花最初仅作为火柴的商标用于火柴的流通,岁月流逝,火柴盒上的贴画也渐渐突破了商标这一概念,其图案设计的选材也随之扩大、包罗万象,是世界五大收藏之一。目前,随着火柴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枚枚的火花更显得弥足珍贵。

新闻视点

新闻推荐

石泉有个 “养济院”

石泉县城有个福利机构,从清代延续到民国,从民国延续到今天,历经三个时代,有着近年的历史,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洪军据石泉道光县志记载:清嘉庆元年(公元年),典史范继昌捐资在石泉县城西门...

石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石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