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南篇 石泉火狮子最火的民间舞蹈

陕西日报 2016-02-22 19:53 大字

   本报记者 刘锦 通讯员 张会军

安康石泉县的元宵节,必须要舞火狮子。作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狮子在石泉人心中不仅代表着年味,更象征喜气祥和,象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石泉县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素有“秦巴山水、石泉十美”之称。深厚的汉水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孕育了石泉人聪明灵秀、热情友善、开放包容、诚实厚道的人文精神和民俗民风。而这其中,尤以春节元宵节期间的火狮子最为特别。

石泉火狮子历史悠久,是石泉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民俗文化,是当地最受欢迎的一种娱乐形式。据传狮子是南天门前的两只看门神狮,为解人间辛苦,下凡赐予人类神奇的力量,并带来辟邪降魔、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和幸福生活。神狮夜间降临时,人们便用篝火来迎接,由此神狮愈显神灵威风。后来随着烟花爆竹的产生,人们就用烟花爆竹来烧狮子,名曰“烧花”。春节期间,火狮子会到家家户户拜年,火狮子到来时,主人家鸣炮迎接,在热烈地锣鼓点中,狮子摇头摆尾舞动起来。随着主人、观众的争相“烧花”,火狮子与烟花爆竹交融,腾挪跳跃,越舞越猛,真可谓“金花四射神狮舞,电闪雷鸣映长空”,呈现出一团火红吉祥如意的图腾,场面蔚为壮观。这就是火狮子称谓的来历。据清道光《石泉县志》记载:“石泉狮舞多风彩,来年丰收又挹秀”。因此石泉人民将其视为图腾,并顶礼膜拜。

63岁的罗正余老人是中池镇人,他的出现,一般都是戴着木质面具化身手持芭蕉扇的笑面罗汉,他要保护狮子。罗正余说:“我们也有5年没玩火狮子了,耍火狮子的人都是像我这样的老年人,但我们喜欢,一上场觉得自己年轻了,真是越烧越开心,越烧越喜庆。”

据了解,在我国有“南狮北舞”之说。南狮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北狮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而见长,舞动逼真,二者均为我国一绝。石泉火狮子则讲究“烧花”,伴火而舞,兼备技巧性、知识性。秦、汉、明、清时期,随着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南方彩狮技艺逐渐与石泉火狮相兼容,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火狮子。因此经陕西省人民政府2009年6月11日认定,石泉火狮子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火狮子的扎制非常讲究,先用竹篾制作成狮头形状,糊上白纸彩绘而成。狮头有九个突出的大包,一般为绿色,再用金银线条勾画出轮廓,眼似铜铃,口如血盆,威风无比。狮身则用红布麻绳捆绑成十二节脊骨,再披上用蓑草、苎麻和棕叶精细编织而成的狮皮,和狮头连在一起。狮子扎制好后,要送到当地观音寺请高僧为狮子诵经,名曰开光。民间认为只有开光后的狮子才具有灵性。

石泉火狮子分文耍、武耍两类:文耍表演时,引狮郎手执绣球,武士打扮,侧翻入场,以绣球逗引狮子,动作以模拟狮子生活习惯为主,如表演舐毛、搔痒、打滚、翻动、欢跳亲昵、护抚幼狮、与幼狮逗趣玩耍等动作,以表现狮子灵巧温顺性格。还有测字,吉祥如意,喜庆丰收等。武耍表演,引狮郎手执绣球,不等狮子摇摆,一个鹞子翻身,跃上狮背,然后进行各种翻滚动作,犹如武士和狮子一场恶斗。主要表现狮子威风八面,气大势雄的特点。如表演跳跃、跌扑、登高、搏斗、梅花桩、“撞三关”等。“撞三关”即过独木桥;登高摘绣球;过葡萄架。

石泉火狮子舞,其动作、形态都充分体现出秦巴山区人民勇敢、豪放、粗犷、热情的性格特征和勤劳、聪慧、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既热闹、喜庆、幽默、风趣,又惊险刺激,让人叫绝。

火狮子在石泉有正规传承,清光绪年郭开先郭八老爷曾主办火狮自乐社,继传人郭希斌等捐资在县文昌阁收徒传技数百人,到民国中期郭连文团总曾做火狮会首,到民国中晚期传入后人郭从喜、孙子郭世义,解放初50年代郭世义、郭学奎父子继承了先辈技艺,保留了石泉县火狮传统风貌,罗正余老人等10多人技法尤为精湛。

石泉群众对火狮子舞非常喜爱,每逢新春、元宵佳节人们总喜欢按传统习惯在春节期间舞火狮庆丰收,给人们带来了喜庆、欢乐、吉祥、平安。由于人们喜爱火狮,爱好者也不断增多,近年来主办了火狮子舞培训班3期,培训人数达100余人。主要培训狮舞,火狮子制作技艺,传承火狮子各种技法及相关道具,现发展人数有130余人,他们都能坚持基本功的练习。目前,火狮子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石泉得到传承。

新闻推荐

石泉:让干部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

本报记者薛向群通讯员刘海峰张会军在石泉,干部似乎越来越不好当了。更不好当的,是那些管人的“官”。不少干部“为官不易”成为口头禅,相随的是“为官不为”,这种现象成为群众反映问题的新热点。这一...

石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