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美丽乡村的“美丽”蝶变 ——平利县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工作掠影

陕西日报 2015-06-05 18:54 大字

为社区五保老人送温暖。

 图/文 王健 婷婷 范小东

4年来,累计搬迁1.22万户、3.65万人;从2011到2013年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评为“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2014年9月,省委书记赵正永调研时,对搬迁安置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工作实实在在,效果明显,感到非常振奋;政策落实到位,推进理想,感到非常振奋;干部熟悉情况,工作踏实,感到非常振奋;百姓支持,群众理解,感到非常振奋。”副省长庄长兴用“四个振奋”对搬迁工作作出如是评价。

平利,一个被誉为“中国最美丽乡村”的陕南山区县,在近年来实施的全省重大的民生工程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中,真抓实干,创新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县域实际的好路子,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移民搬迁工作的顺利进展,为切实改善搬迁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更为建设美丽富裕新平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规划“最美乡村”绽放光彩

1.52万户、6.1万人——这是平利县2011年通过调查摸底,统计出的需要搬迁安置的人数。在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经济底子薄的条件下,平利通过科学规划,做出了“10年任务,5年完成”的战略决策。通过充分调研,按照“城乡统筹、统一规划、集中安置、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和“一城十镇百村三十个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制定出台了《平利县移民搬迁总体规划》,将移民搬迁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次性规划96个集中安置区。同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揽,按照景区景点的标准规划建设安置区,实现移民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和谐共融。

为将移民搬迁工作做实做好,县委、县政府将移民搬迁工作纳入各镇各部门年度综合考核。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通过落实“旬督查、月通报”制度,确保搬迁工作落到实处。

城关镇龙头村按照景区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成为陕西最美丽乡村的典范。2012年7月,平利跻身“中国十佳最美乡村”,成为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精准发力 配套齐全温暖民心

2011年8月,长安镇高原村的李玉坤一家三口从大山上搬到了高原社区后,不仅住上了14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还在“老庄”建起了养蜂场,一年下来纯收入10多万元。“以前,进个城来回大半天时间就没了,背袋肥料上山一走就是几里路。现在10分钟就能进城,卫生室、超市都在家门口,生产生活是越来越便捷了。”李玉坤由衷地感叹道。

平利县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结合陕南移民搬迁设施配套标准,水、电、路、排污、绿化等项目一次规划到位,整合涉农项目,累计筹措资金2.84亿元,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截至目前,该县共新修河堤9万多立方米、桥梁12座,配套建设幼儿园11所、医务室15所、休闲广场8处、社区服务中心10个。

对于移民搬迁工作中的弱势群体,平利县按照“三优先、抓两头”原则,及时解决好他们的安居问题。4年来,全县累计搬迁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威胁群众6455户、19158人,扶贫搬迁4027户、12079人,生态搬迁1718户、5340人。

立足长远 安居乐业民富县兴

家住老县镇锦屏社区的搬迁户陈迪明参加完镇上组织的技能培训后,在老县镇工业园区的一家企业里当起了铸造工,每个月能领到4000多元的工资,既挣到了钱又照顾了家里。

为让社区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老县镇锦屏社区围绕园区抓就业,组织协调200多名搬迁群众就近进入镇内的15家企业务工,使家庭平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另外,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兴办工业,引导搬迁户从事务工、经商、旅游服务等二、三产业,让所有搬迁户家中的主要劳动力都能掌握一门致富技能。据统计,4年来搬迁群众年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不足3500元增长到7513元。

为了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舒心,积极探索创新,启动实施了“五星社区”创建活动。同时,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和科教、文化、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为载体,推进精神文明创建,营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人居环境,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新闻推荐

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 ——平利县推行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规范村官权力

通讯员张德全王小玉本报记者武盾编者按农村党支部是我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是我党始终关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然而,在相当一个时期,许多农村基层组织因疏于管理,一些村干部违规...

平利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利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