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坪县古盐道,一个千年的不朽传奇。它不仅是一条运盐的道路,也是一条生命之道、历史之道和文化之道。它所承载的不仅是资源和人力,更是一种坚韧不拔、舍生取义、崇德向善
鸡心岭山脚下的人工槽道
本报记者 耿翔
这条延续了数千年的悠悠古道,除了当地背盐的老人外,一直默默无闻地盘桓在山中,外界无人知晓。直到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才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今,作家李春平的小说《盐道》,又把镇坪古盐道推向了人们的视野。
对话1 文学里的盐道,还原一条路的悲壮与苍凉
受访人:李春平,《盐道》作者,作家
从《上海是个滩》到《玻璃是透明的》,从《步步高》到《郎在对门唱山歌》,李春平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段制造出一个个惊喜。自《郎在对门唱山歌》改编拍摄成电影之后,作为小说家的李春平已经沉寂了三年。2014年秋天,李春平以长篇力作《盐道》,打破了自己的沉寂。小说对陕西省最南端的镇坪县古盐道进行了苍凉而优美的文学演绎,贾平凹称之为“这是一部立足于文化之根的好小说”,雷达在《光明日报》撰文称之为“一部具有纯正精神指向和历史文化内蕴的佳作。”
记者:记得在1997年,在长篇小说《上海是个滩》出版之后,我曾经给你编发过新闻稿,迄今已有17年,这期间你发表了几百万字的小说作品。在我的印象中,你从未涉猎过历史题材,现在怎么会写《盐道》这样一部小说?请你谈谈这方面的想法。
李春平:我早就想写一部有“根”的小说,只是没遇到合适的选材。镇坪古盐道恰好满足了我的选材需求。这里在古代先属巴国,由于战乱很多,隶属多变,时秦时楚。满眼是没有边际的大山,古盐道就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写这部小说,有缅怀几千年的盐道文化的意味,也想追溯一下过往的历史风情。写作中,总有一些悲壮、沉吟、浩叹的东西在我身边萦绕,我力图让想象力回到几百年前的艰苦岁月,去感知那些鲜为人知的血泪辛酸,揣摩那些腥风血雨的无情搏杀。盐道上经常土匪出没,野兽出没,这些都是运盐人要面对的。每当有人遇到险情的时候,无论是否认识,他们都会出手相帮,必要时就会舍生取义。在险恶的蜀道行走,瞬间就可能丧身深涧河谷,千百年来,摔死者无数,可“盐背子”这个行当并没有灭绝,还是一代一代传下来了,延续了几千年。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人间道义的力量,就一直在茫茫大山里默默传承着,也许这就是巴山人民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不知道这是否可以称为盐道精神,但盐道精神一定是客观存在的,是先人们留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仔细想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不就是在不断地抗争中走过来的吗?任何时候都没有压垮过脊梁骨。所以,我在写作中常常为这种精神所感动,所驱动。
记者:《盐道》作为你首次尝试的历史题材,你认为这部小说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雷达称《盐道》有民俗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具体指什么?
李春平:我力图在民俗方面有所突破。比如巫术,在中国的小说中鲜有表现。我觉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有表现的必要。巫术不是中国才有,文明古国都有。它与原始信仰和生产力落后有关。《盐道》所表现的那个地理位置,正好是屈原生活的“楚地”,屈原的《招魂》写的就是巫术,至今巫溪县和附近邻县还有很多端公。我在小时候也见过端公行使法事。小说中,巫术是最难表现的。难就难在要把巫术写得像巫术的样子,却又不能写得让大家看了都去相信巫术。巫术有神秘和神奇的一面,也有荒诞和滑稽的一面。它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它在巴山一带又是非常普遍的,是一种遍及世界的文化形态。它跟盐一样,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话题。我不会在小说中去批判它,而是去真实地展示它,包括展示它的虚无与荒唐。雷达说《盐道》有民俗学和文化学价值,可能就是指这方面。
记者:你已经有多部作品拍摄成电影,《盐道》会改编成影视作品吗?
李春平:我个人认为,《盐道》是一部弘扬传统中华民族美德的小说,题材本身有一定的独特性,故事性也很强,改编成连续剧还是很好看的,对原著改编的延伸空间也很大。如果改编成电影,我希望是大一点的制作。
对话2 历史上的盐道,五千年兴衰被一条路演绎
受访人:邹卫鹏,镇坪县文化馆馆长,古盐道研究者
记者:请问,镇坪古盐道是怎样被发现的?
邹卫鹏:镇坪古盐道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这些古老的盐道被遗弃在深山密林之中。由于人们并不知道这司空见惯的盐道具有怎样的意义,所以它的消亡和存在也就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普查队通过调查、走访、评估,认为镇坪古盐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于是上报到国家文物局,经过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评审,镇坪古盐道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的二十七个古遗址之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4年,镇坪古盐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你能给我们谈谈镇坪古盐道形成的历史背景吗?
邹卫鹏: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还处于原始的状态,生活资料的获取基本依赖于天然,而在今川、陕、鄂、渝、湘、黔交界的这一大片山地中,所发现的溢出地表的盐泉却仅有三处,它们是巫溪县宝源山的大宁盐泉、彭水县的伏牛山盐泉和湖北清江的益阳盐水。伏牛山盐泉出自山麓河边,益阳盐水出自江底,取卤利用必先分水,难度甚大,唯大宁(今重庆市)盐泉出自山腰洞穴,且流量充沛,易于开发利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说:“当虞夏之际,巫国以盐业兴”。《舆地广记·图经》说其:“利走四方,吴蜀之货,咸萃于此”。王子申《大宁方志序》:写道:“一泉之利,足以奔走四方,田赋不满六百石,藉商贾以为国”。这都说明了食盐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镇坪古盐道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求,而食盐又是生存的必须。由于原始生产力的落后,卤水运输的困难远不能满足民间的需求,即便紧邻盐泉的镇坪,能够食用卤水的人也是极其有限的。大约在夏初,先民发明了煎盐,卤水烧干留下白色的结晶,其咸味更浓,又溶于水,这就大大破解了运输难题。随之,个体的制盐工业诞生了,运销地域也迅速四射开来。为获得食盐,先民们把过去单一的生活小径一段段连缀起来,形成了最初的盐道。
和其他道路的形成一样,先民们以食盐为目标,以镇坪为始点,将原有的断续山径连缀起来并不断延伸开去,以致覆盖了整个鄂西北、陕南以及关中的部分地区。伴着食盐运销地域的扩展,盐道也在民间的极大需求中修建、延展、改造和维修。镇坪最早的盐道是沿着山脊蜿蜒通达的,它不仅规避了悬崖急流,也缩短了盐道路程,但它最大的弊端是远离了农户和村落。汉代,随着需量的大增,除了官府兴修栈道外,民间人士、盐夫、大户也捐资修路,镇坪盐道由山顶改向了山下,栈道和木桥接通了山道,新的盐道诞生了。明清时期,川、陕移民拥入,人口大增,加之镇坪以外需盐量的增加和部分河道河床的改变,盐道又一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和改道,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镇坪古盐道遗址。
记者:我国民间的盐道很多,为什么镇坪古盐道会有着不同于其他古盐道的特殊意义呢?
邹卫鹏:这与镇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有关。镇坪位于陕西最南部的大巴山腹地,东与湖北省竹溪县相连,南同重庆市巫溪县、城口县接壤,海拔1800多米的鸡心岭不仅是陕、鄂、渝的分水岭,也是巴山山脉和巫山山脉的交汇点,境内群峰绵亘,沟谷纵横。尽管如此,但道路尚可以栈道、槽道、木桥、石梯等连缀而成。而大宁盐泉与南面的巫山县之间因高山如削,河流汹涌无法将道路贯通,直到汉永平七年才“尝引此泉于巫山”,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小三峡栈孔就是汉代引盐泉到巫山煎制食盐在栈桩上挂竹笕引卤水所留下的。盐泉西北的城口县虽与大宁仅一山之隔,但因其高山险峻无法攀越也无盐道相通,其民间食盐则完全由镇坪运达,今镇坪县曙坪镇代安河村一段由29座木桥连缀在悬崖上的木栈道就是“川盐返川”的盐道。有民谣说:“竹(竹溪、竹山)房(房县)连三县,盐挑汜水关(竹溪县丰溪镇),回望鸡心岭,才过小垭关(陕西、湖北界)”。当然,后来有了很多从大宁盐泉通向各地的盐道,但那都比镇坪的盐道晚了许多。
镇坪古盐道不仅是秦巴古盐道的起始段,而且还是重要的战略要塞。在秦、巴、楚、庸长达300多年的战争中,作为食盐输出重要路径的镇坪,分别归属过这四个古国。道理很简单,占有了这条盐道,就掌控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就有了立国之本。
记者:镇坪古盐道的路径和现存状况如何?
邹卫鹏:自虞夏到1972年,镇坪古盐道在长达5000多年的盐运历史中所产生的社会功能是巨大的,其社会影响是深远的,对于秦巴地区的社会文明与进步所起的重大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镇坪古盐道从大宁盐厂经檀木树坪、白鹿、龙泉进铜罐沟,上山三十里入陕西界鸡心岭,下山三十里到镇坪县钟宝镇瓦子坪,由此向东分出一道,上陕鄂界梁小垭关入鄂西北;主线经镇坪县钟宝镇到小曙河镇曙河口向西再分一道经曙坪镇代安河村达重庆市城口县;主线到城关镇竹溪河,又向西北分出一道入岚皋达紫阳,主道继续北上经白家、牛头店、曾家坝,翻秋山入平利县长安坝。随后,盐道于长安坝又分为两线,主线向北入安康,达汉中,过秦岭,进商洛。另一线则从平利魏汝至旬阳吕河码头,装船沿汉江而下。清严如?帧度?省边防备览》写道:“镇坪至平利三百六十里之间处处砭路,中经石砦河、白土岭、白珠峡、牛头店、琉璃垭、秋山、八角山,山谷崚嶒须攀援而过,夏秋水涨阻滞,辄至旬日。冬春冰结石滑,人马失足无不立毙”。
镇坪古盐道从鸡心岭入关至秋山垭接平利县,包括三条分支总长约为153公里。它主要由山间小道、石砭道、石垒道、登山石阶、栈道、槽道、栈桥、凉桥、渡口组成。途中需翻越海拔1890米的鸡心岭和海拔2917米的大巴山第二主脊化龙山。除盐道外,现存遗迹有寺庙两处,渡口3处,以盐业贸易为主的会馆1处,盐店9处。
对话3 现实中的盐道,一条没有断层的文化走廊
受访人:罗万平,镇坪县委书记
记者: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镇坪古盐道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镇坪古盐道作为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它的价值?
罗万平:镇坪古盐道的价值和所涉及的学科是多方面的。
一是社会价值。盐道,是结构一个社会的链条,盐灶老板、熬盐工人、盐夫是一条主线,围绕这条主线衍生了餐馆、烟馆、戏楼、赌场、妓院、盐店、会馆、税警、土匪、官吏、军队、商铺和相适应的手工业。研究盐道,就是在研究一部社会发展史。
二是文化价值。在5000多年的盐运历史中,南来北往的运盐人将不同的文化和民俗沉积在了镇坪古盐道上,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盐道文化,体现了镇坪民俗的多样性。流传在镇坪的各类民歌、山歌、五句子歌,反映了当时镇坪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三是文物价值。镇坪古盐道以其久远的历史、道路的多样性和保存的完整性构成了古道路的化石效应,并浓缩为秦巴古盐道的缩影,成为不可再生的古遗址文物和文化遗产。
四是精神价值。盐道,是一条生命之道,历史之道,也是一条文化之道。盐夫们去时背山货和干粮,返回时要背一二百斤盐,单趟至安康需25天至27天,一路山恶水险,处处惊心。无论怎样险恶,盐夫们都会团结一致,包容互助,同舟共济,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渡过难关,这种可贵的精神品格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却影响着一代代后来者。而那种挑战自然,挑战生命极限的精神正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记者:作为文物古迹,镇坪古盐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镇坪县一笔重要的历史文化财富,面对这笔财富,镇坪县在古盐道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罗万平:镇坪古盐道,是5000多年来一代代先民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它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后,镇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古盐道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于2010年成立了“镇坪古盐道课题研究组”,课题组实地走访了陕西、湖北、重庆所涉及的二十多个县,采访了健在的二百多位老盐夫,收录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证言证物,征集盐运工具八十余件。随后,镇坪县政府领导向陕西省文物局做了调研工作汇报,同时,县政府发文到各乡镇,对古盐道的保护职责、保护范围、保护要求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县文物管理所按古盐道的自然段落,将保护职责落实到了文保员人头。2013年,完成了全县古盐道的测量。目前,《镇坪县盐运博物馆建设项目书》已上报,镇坪古盐道保护规划正在加紧编制中。
记者:镇坪县在围绕古盐道旅游文化开发上有哪些想法?目前的进展如何?
罗万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古盐道正是一条没有断层的文化走廊,它沉积着秦、巴、楚、庸以及巫咸古国的多种文化元素,加之镇坪自然生态优美,物产丰富,素有“天然氧吧”和“自然生物基因库”之称,被专家称之为“大巴山最后的秘境”,这一切,都构成了镇坪巨大的旅游开发潜能。我县的发展战略是生态立县,围绕古盐道做好开发利用,发展旅游文化,既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也强化了生态立县的基础。目前,围绕古盐道所进行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以及古盐道系列文化产业开发都在规划之中。
镇坪古盐道发现较晚,它恰如深藏在大山深处的一块宝玉,在抢救、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多方位、多途径的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利用。针对这一问题,镇坪县委于2014年11月召开了常委会,一是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统领一切有关古盐道的工作;二是尽快编制古盐道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三是筹划拍摄一部古盐道专题片;四是积极努力,以李春平长篇小说《盐道》为蓝本,改编拍摄一部影视作品;五是通过镇坪古盐道文化论坛、文化采风、书法、摄影、绘画、征文等形式强化对古盐道的宣传和保护。我们欢迎有识之士来镇坪投资开发以镇坪古盐道为主题的各种产业,以达到资源共享和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双赢目的。
新闻推荐
万人品茗活动创世界纪录国家林业局认证的植物新品种“陕茶一号”繁育基地平利县大贵镇生态富硒茶园安康生态气候极佳,是全国极少数不受雾霾困扰的城市。安康是难得的一片净土,山好水好空气好。森林...
平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利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