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新作为 写在大山上的“论文” 追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专家朱平风
本报记者程刚
时值初春,乍暖还寒。在安康瀛湖周边的连绵山地上,上万亩的枇杷树、杨梅树等10余种亚热带林木依然生机盎然。这些南方果木能在安康得以大面积种植成功,并且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这背后,离不开一位退休后默默无闻扎根大山十几年,将自己毕生才华奉献给陕南果业发展的农科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林研究室原副研究员朱平风。
2月下旬,记者怀着崇敬之心,走访了朱平风生前工作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安康瀛湖畔的多个南果产业村,从她生前帮助过的贫困村民以及生前同事和家人那里,倾听一个个关于朱平风的感人故事……
2002年8月,61岁的朱平风退休了。对大多数人来说,退休就意味着安享晚年,但朱平风退休后的生活却是另一种奉献人生的开始。
有一天,趁着家里无人,朱平风带上早已准备好的“家当”,留下一张纸条,便坐上火车,来到了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洞桥村。
在这个贫瘠的陕南山村,朱平风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承包了35亩杂灌荒山。自己设计图纸,自己出资找人施工,朱平风在瀛湖边的半山腰上搭起一间简易办公房,作为果林研究和产业推广的临时办公场所。
从此,朱平风长年累月进行着南方果树引种试验。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南果在北方飘香。
汉滨区林业局干部韩启成说,过去,安康的枇杷都是野生品种,果肉少、品质差,根本谈不上“效益”二字。朱平风引进南方新品种进行培育推广后,当地枇杷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果大味甜,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就连浙江客商都认为其品质已超过浙江原产地。枇杷价格也由原来的每公斤不足1元钱,卖到了如今的每公斤十几元钱,平均每亩收益在2万元以上。目前,种植枇杷树、杨梅树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据了解,目前,汉滨区现有的柑橘、枇杷、沙田柚、柠檬、杨梅、火龙果等南方水果品种,基本上都是在朱平风的不懈努力下,通过引进改良推广发展起来的。
浙江一位资深林果专家曾在安康实地考察后表示,朱平风有两个了不起:一个是把亚热带水果栽培区向北推移1个纬度都是相当困难的事,但在她的努力下,却推移了3个至4个纬度;另一个是许多人一辈子才能搞出一两个引种选种课题,而她却引进改良了10余种南方水果品种,其中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审定的就有4个品种,创造了大规模南果北种的产业奇迹!
2018年12月19日,记者专程采访了朱平风的小女儿夏丁。夏丁回忆说,在她小时候,母亲就经常出差,到外地农科基地蹲点搞科研,有时一去就是大半年。有一次母亲从外地出差回来,她甚至已经记不清母亲的长相了,不敢相认。母亲退休后去安康推广南果产业,她怕母亲太累,多次哭着让母亲回来,但看着母亲在那里投入地工作,看到当地村民感谢母亲时,最终还是选择了理解和支持母亲。“母亲过年也很少回来,我们只能去安康看她,家里人已经习惯了母亲常年不在家这种生活模式了。”夏丁说。
据朱平风生前的同事讲,朱平风身上有股拼劲,常常令与她共事的年轻人自愧不如。2017年4月,朱平风和村民到福建引种,一路坐火车从安康到西安,再到厦门,路上花了两天两夜,到达时已是凌晨4时。她没有休息就直奔苗圃,选购完6000多株果树苗后,又坐着货车往回赶……同行的村民惊叹:“简直不敢相信她已经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了。”
当时的大学生村官王浩与朱平风朝夕相处6年多,对她十分了解。回忆往事,王浩最佩服的就是朱平风一心只想着怎样能把南方的果树引种成功,让农民脱贫致富。王浩说:“朱老师把时间看得非常宝贵,她常说的话就是‘只要有时间我就去做,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2018年6月6日,77岁的朱平风因病去世。临终前,她叮嘱子女,不举行仪式,不通知任何人,不占用墓地,将骨灰就埋在瀛湖畔的大山里。
朱平风倾尽人生最后10多年写在大山上的“论文”,使贫瘠的山川土地变成了富饶的“南果之乡”,为陕南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新闻推荐
2月28日,由陕西省信用联社、安康市人民政府主办,安康市审计中心、市金融办等多家政府机构承办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民营企业...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