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不住的姥姥

陇东报 2019-01-31 08:30 大字

姥姥74岁生日那天,因工作忙,我只能遥寄挂念。

姥姥走过的人生,是受苦受累的70多年,也是劳苦功高的70多年;是永不停歇的70多年,也是不竭余力的70多年;是费心劳神的70多年,也是顶家立柱的70多年……

在我的记忆中,任凭怎样华丽的词语用在姥姥身上都不为过。

姥姥1944年生,那时候正是战乱不断、挨冻受饿的岁月。她没有上过一天学。据姥姥闲时唠叨,她五六岁已经开始下地采野草喂猪,十多岁已经跟着大人们下地挣工分。

1960年刚过,姥姥嫁给姥爷,成家了。饥荒之后,她来到一个新的大家庭里,成为一家的“掌勺的”,也成为一家的精壮劳力。每天除了费尽心思让一家人不饿肚子外,还要下地劳动,挑粪、整地、耕种……这些在姑娘时的拿手活在新的家庭里,她更是勤劳肯干、多干,为的是多挣一点工分,维持一家人生计。

婚后,姥姥坐了近十个月子,养育了母亲、四个舅舅、两个姨娘。一个四五口的小家逐渐变成了十多口的大家,姥姥肩上的担子一天比一天重。母亲经常回忆,姥姥在小舅、小姨的月子后,还没有满月,就下地收麦子,麦子收完后,还要爬到场边的榆树上捋一筐树叶子,挑拣后,嫩的做榆树卜拉人吃,老一点的叶子喂猪。

在姥姥生儿育女期间,姥爷患了严重的胃溃疡,不能下地劳动挣工分,加之家口之大,姥姥经常半夜起来“创造”粮食,摘树叶、采苜蓿花,填补一天的口粮。天亮后,又和其他群众一样,扛着锄头下地劳动,晚上还要给舅、姨们缝缝补补。

1980年前后,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舅、母亲相继结婚成家,三舅、小姨、小舅们还在读书。尽管姥爷的病情有所好转,姥姥肩上的担子丝毫未减。面对舅、姨的学费,面对大舅、二舅结婚成家的费用,面对几十亩地和一家人的生计,姥姥经常半夜起来磨面,天亮下地劳动。

大舅、二舅成家后,多年未分家,和姥姥在一个锅里“搅勺”,但婆媳之间、妯娌之间从未红过脸,直至今日,舅妈们都从不、也不敢说姥姥的半个不字。这和谐的大家庭,根本原因是姥姥的作用。

1992年腊月初四,五十多岁的姥爷因为意外车祸去世,姥姥成为一家的顶梁柱。那时候,大舅、二舅已经分家,姥姥和小姨、小舅相依为命,小舅小学没有毕业,三舅才上大学。

面对家庭的灾难,姥姥坚强地挺起了腰杆,撑起了这个家,先后为三舅、小姨、小舅成了家。面对小舅婚姻的变故,姥姥又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小表弟拉扯大。

在小舅婚姻变故到再婚的这近十年期间,姥姥、小舅和小表弟三人一家,她一边拉扯小孙子吃喝拉撒,一边和小舅一起操持着几十亩耕地,不论是耕种、锄草,还是收割、背捆、打碾,她都一陪到底,每个犁沟里都遍布着她的脚印,每颗粮食里都渗透着她的汗水,每碗热饭都有她的亲力亲为。

在这近十年期间,姥姥一边操持家务,一边托人帮助,为小舅再次成家,一心想着小舅今后的生活更加幸福,想着告别她在家里的“多重身份”。

在她的努力和亲友的帮助下,小舅圆满再婚,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原来的老窑洞加固了、刷白了,土崖面一砖到顶加固了,庄前屋后的陡洼地修平了,窑洞里得粮食满了,小孙子也硬了翅膀,飞到北京创业了……看着这蒸蒸日上的幸福日子,姥姥本该闲下来了,可忙惯了的她总是闲不住。农忙了,她依然下地劳动;碾场了,她依然在场里挥舞着铁叉、扫帚;不论冬寒夏热,她都操心着圈里的牛羊,不论身体是否舒服、腰腿是否疼痛,她都在家里家外忙碌着。

不仅是小舅家。大舅家忙不开了,她要去帮几天,二舅家需要照料了,她也去忙几天,她就是一生的劳碌命。

今年,姥姥就74岁了。她走过的70多个年头,两万六千多天里,掐指能算出多少个闲着的日子。

忙,是忙惯了,也是闲不住。姥姥的忙,是想着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后人,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74岁了,忙中得闲,是福分;闲中有忙,是心愿。

74岁了,惟愿姥姥安康!

新闻推荐

两会关注 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本报记者耿薇甘甜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