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美人话端午
编者按:端午节,艾香伴着诗句,历史牵手现代。这是一个激情的日子,汨罗江上空隐隐传来诗人的呼唤,一年又一年,人们依然在怀念……本期特推端午节随笔专版,让我们走进文字的芬芳世界。
每到初夏临近,人们总在盼着端午,总会想起屈大夫,不少地方还会举行龙舟会。其实端午还是个美人香草的节日。
楚国大夫屈原,本就是一个“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谦谦君子,热爱美人香草的浪漫诗人。他把自己比作美人,平日里打扮华丽,不落流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不仅注重形貌的打扮,更注重修养美德。他崇尚岸芷汀兰秋菊的清雅脱俗,高尚洁白,并以此来熏陶涵养自己的品行志趣。尽管因此遭人嫉恨和诽谤,他也绝不降低人格,与他们同流合污。正是这样一个有着高洁品行的爱国诗人,以及他的亘古绝唱《离骚》《天问》,带给后世品之不尽的美丽与芬芳。
端午因屈原的殉国而生起,我想端午节里的那些关于美人香草的故事,一定与屈原的这些美好德行有着密切关联。
比如菖蒲,也许就是《离骚》中岸芷汀兰之一种。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那些青葱碧绿的菖蒲,静植在故乡的小河边池塘边。每到初夏时节,菖蒲们全都茂盛生长起来,望过去葳蕤一片。端午来临时,人们纷纷采集,回家挂在门楣上,说是借这一柄柄绿剑驱鬼辟邪,图个吉祥安心。有对联曰:“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据说还可以做成菖蒲酒,供端午节里饮用。《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
和菖蒲一同采摘的还有艾草,一种近乎灌木的植物,在端午节里也生长旺盛,且有兰草之幽香。附近有一蓬艾草,老远就能闻见香味。端午节里,艾草也被大家采回家,挂在各家各户的门楣上,装点节日的气氛,祈求生活安康。不同的是,其他地方是把艾草绑扎成人形,老家人却把艾草做成狗的形状,称之为“艾狗儿”,大概和狗看护门庭有关。
但我最难忘的,还是故乡端午节里的香包。
故乡的初夏时节,不仅石榴花如火盛开,而且洁白的栀子花、茉莉花也是肆意绽放。栀子花一般都是零星生长,但不管家养的还是野生的,从山坡田角到房前屋后,到处都有栀子花的倩影,到处都能享受到她们的芳香。其品种也是多样的,大朵如杯盏,多层、单层的都有;小朵的如纽扣,被称为小栀子,但也花小香浓,不可忽视。而茉莉大多是成片栽种,有时一个村子全都种着茉莉,那馥郁的芳香更是惹人陶醉。
每当这个时候,家里的姐妹们都要利用空闲时间,采摘回不少的栀子花和茉莉花,先戴在身上放在枕边,闻够了香味再说。然后瞅准一个大晴天,把采集的花朵平摊在筛子里,放在阳光下暴晒,等那些花瓣都晒得焦脆了,便收回来碾成细细的粉末,装在早就绣好玫瑰、牡丹的香袋里,或者粽叶、笋壳做的菱形香包中,穿上一根红丝线,挂在姑娘们粉嫩的脖子上,或戴在如玉的手腕上。也有适当加入艾草粉末的,主要是为了药用价值,据说端午节小孩佩香囊,就有醒脑安神、避邪驱瘟之功效。更有青年男女用作爱情信物的,他们在端午节里观看龙舟竞渡,或者相互走动约会时,把香囊、香袋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表达一份芳香的爱意。
后来读到古人关于端午的诗词,果然发现了不少美人香草的吟唱。典型如苏轼的《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美人、纨扇、兰香,彩线、玉臂、小符,好一幅宋时端午香草美人的民俗画卷。同为宋人的杨无咎在《齐天乐》中,更把那时端午的美人香草,铺陈得多姿多彩:“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词里处处都是对那时端午美人香草的记载。古代还把端午称作“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
又一个端午来临。我们有必要重拾关于美人香草的记忆,并使之传承下去。因为正是有了这些美人香草的民俗,才使这个节日变得那么美好,充满诗情画意。
新闻推荐
旧岁将辞,窗户外缤纷的万家灯火和绚丽的烟火点亮了整座城市与头顶的夜空,同时也点亮了我对童年年味儿的回忆。 童年是住在爸爸所在公司的大院子内。大院子横向铺展...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