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5年 ***精准脱贫 汉阴古梯田大米 卖得比肉贵 咋做到的
凤堰古梯田位于汉阴县漩涡镇凤凰山南麓,省文物局在保护古梯田的同时,在当地建起移民生态博物馆,由此探索出一条文物***的“凤堰经验”。
保护古梯田不是要赶走农民
2010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汉阴县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凤堰古梯田,这也是秦巴山区考古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梯田。这对文物界是好事,却让祖辈都在梯田上耕种的当地农民有些犯愁,居住在此的山民,因受自然条件所限,多半过着贫困日子。在凤堰古梯田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这里的村民更是觉得要被从梯田上赶走,往后的日子似乎更没有了着落。
这其实只是农民的空担心,很快他们就获知了准确消息:古梯田要保护,他们的日子会借此大变样。在凤堰古梯田发现后,省文物局提出在汉阴县建设全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的设想。“保护古梯田不是要把农民从梯田上赶走,而是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文物效应,改变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方式。”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馆长张龙斌说。
传统耕作方式吸引游客
这是一个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农耕文化、移民文化为主题,以民俗文化为辅助的开放式博物馆,已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利用规划一经出炉,就引起各方的关注,仅直接带动的社会投资就超过10亿元。
凤堰古梯田的保护范围,涉及漩涡镇的6个行政村上万人口。“规划里明确对古梯田要“保护利用”,保护是基于文物,利用则更看重当地村民的利益。”张龙斌介绍,古梯田上继续保持耕作,但耕作方式要改变。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要采用传统耕作方式,在农具上要“木犁、牛耕、人插秧”,不允许使用化肥,要用传统有机肥。相比机械化作业,这样的方式肯定劳人费事,然而给村民带来的效益却呈几何倍数增长。梯田上产的生态大米因古梯田的品牌,一斤卖到了60至70元,而以前一斤大米只卖到2元左右,用村民自己的话说就是:古梯田产的大米卖得比肉还贵。
现在,每到春暖插秧之际,一片片梯田上都能见到牛在前面拉犁、人在后面扶犁赶牛的农耕景象,而这也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由此带来的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收入,让当地村民得到了最大实惠。景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6108元增加到2016年的9273元,4年人均收入增长3165元,增幅51.81%,许多以前的贫困户在景区带动下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了贫困面貌。
“凤堰经验”吸引各地来“取经”
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这样概括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建设模式——以文物保护利用为引领,以生态环境改善为支撑,以发展旅游产业为主线,以带动村民致富为目的,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以文物扶贫带动农业文化遗产富集区域快速发展的“凤堰经验”。
目前,包括陕西省的韩城市党家村、宁强县青木川镇、洋县朱鹮保护基地、铜川陈炉窑,以及全国其他省份前往凤堰古梯田考察学习的“取经者”已超过百余家单位。按照省文物局编制的《扶贫攻坚“十三五”文物专项实施规划》,省文物局从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3个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中,选定分布于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和吕梁山区三个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9市33县(区)49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个传统村落、7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展示项目纳入文物扶贫范畴。华商报记者 张小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吉友通讯员李涛陈小磊)日前,汉阴县平梁镇危房改造资金300万元和产业扶持资金680万元全部到位,水泥路建设完成招投标,标志着该镇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进入“冲刺”阶段。贫困户身份识别和数...
汉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