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把群众放在心坎上

汉江晨刊 2017-12-19 09:50 大字

□ 通讯员 何杰

在白河县西营镇栗园村,有这样一个人,路上谁见了都亲切地打招呼,到饭点了不是东家叫就是西家喊,每次回城时老百姓总是喜欢把花生、板栗往他兜里塞,他就是白河县交通运输局驻西营镇栗园村脱贫攻坚干部高德勇。

说是“老高”,其实也才五十出头,用他的话说,他还很年轻,可以干好多事呢。现实中,高德勇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用真心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想群众之所想

2016年6月,组织上任命高德勇为栗园村脱贫攻坚负责人,他知道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任命,是组织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栗园村属白河县后高山地区,距白河县城56公里,总面积18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41户190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8户1025人,贫困发生率53.7%。老高到村后,用短短一个月走遍了栗园村的沟沟岔岔,每天早出晚归,收集村民300多条意见和建议。

直面栗园村的贫困现状,老高对“扶贫”二字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扶贫要沉下身子,真心扶贫,不能蜻蜓点水,只做表面工作,要实实在在替老百姓着想,解决群众心坎上的困难,成为群众的主心骨。老高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了栗园村脱贫计划,选准发展路子,几个月下来,老高不仅黑了,更是瘦了12斤,家里人心疼他,他却笑嘻嘻说“人生难得老来瘦”。

急群众之所急

贫困户付绪银今年59岁,夫妇二人年老体弱,居住在栗园村五组后高山上,到现在不通公路,号称“天下第一家”。老两口每次买个油盐日用品啥的都是靠人工背,光单趟就得走近两个小时的山路。老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次去看望两位老人时,只要是自己能买的能拿得动的日用品都尽量带。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难题,在经过充分验证考察的基础上,他向本单位申报了修通马蹄湾至天平垭的连村公路,公路就从付绪银家门口经过,彻底解决了老两口出行难的问题。

贫困户付绪华是个单身汉,今年54岁至今未娶,一个人孤单单的居住在家,老高最担心他,毕竟一个人,有个啥事身边连个人都没有,老高就让付绪华把自己的电话设置成“啊高德勇”,这样老高在通讯录里面就是排在首位了,付绪华就能第一时间拨通老高的电话找到他。今年9月份连续强降雨,一天半夜3点多,老高接到付绪华电话,原来是房屋背后垮石头了,老高赶紧通知就近的村组干部将付绪华安排到安全地带,自己驱车直奔老付家,查看现场塌方情况和房屋损毁情况,同时对附近房屋进行汛期排查,预防意外事故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解群众之所困

“要想富,先修路”,作为交通人的高德勇更加明白交通对于贫困村的重要性。他一方面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一方面根据村情实际设计图纸,制定具体措施,硬化了栗子园至老阴沟、榔树桥至东庄村等连村公路共计15公里,有效缓解了200多户700余人的出行问题。同时,他积极奔波于各个部门为栗园村找项目、拉资金,共争取到基础设施项目10余个,扶贫资金20余万元。如今,村里的老土路硬化了,通车桥架起来了,路灯安装起来了,连户路更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水窖、垃圾池、公厕等基础设施也都逐渐完善,栗园村面貌可以说是焕然一新。“只有永远落后的观念,没有永远落后的地区。”高德勇还制定了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让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以入股形式让贫困户获得收益和分红,带动贫困户的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该模式已初具成效,村里最大的“朋聚来养殖合作社”带动了50户贫困户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

“扶贫工作要想贫困户所想,解决群众心坎上的困难,成为群众的主心骨。”这是高德勇的座右铭。他也真正做到了真心、真情扶贫,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拉近了自己与贫困户心与心的距离,更是与贫困户成为了朋友,甚至是亲人。这就是高德勇!

新闻推荐

白河经贸局巧用新媒介学习全覆盖

本报讯(通讯员熊小侠靳娇)白河县经贸局逐级建立“十九大学习宣传专栏”微信群12个,邀请广大党员、职工入群,指定各支部书记为群主,每天早晚各分享一期有关十九大精神的“微课堂”,巧用新媒介,学习全覆盖...

白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白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