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好汉江出陕最后一关 让一泓清水从这里出发

三秦都市报 2014-12-18 12:53 大字

白河,位于秦头楚尾,古称“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关南险奥,白河尤属襟喉。”汉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横过,白石河、红石河及冷水河水系与以及大大小小多如毛细血管的700余条支流,最终全部汇入汉江,水量丰沛。每年,107亿立方米的汉江水从这里出陕入鄂,汇入丹江口水库。

2014年12月12日,备受关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来自汉江一泓清澈甘甜的江水,经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最后一道关口,一路欢笑一路欢歌,向京津地区人民送去汉江儿女的一片深情厚谊。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汉江流出陕西的最后一道关口。十余年来,白河县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节能减排等项目,加强水土保持,优化生态环境,从源头治理,保障优质水源,在完成历史使命的同时也不断改善着自身的生存条件。

享受现代人的经济生活要过原始人的生态环境

每天吃罢午饭,冷水镇川大村的陈昌兵便顺着屋后的小路下到村旁的川河边,沿着河岸一路走走停停,四下里张望。陈昌兵是川大村的村主任,也是这一段川河的巡河长,和镇上河长签了责任书,他马虎不得。

为确保汉江过境段及主要支流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以上水平,白河县自加压力、主动作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工业废水源头治理——重点抓好企业废水治理以及危险废物产生、收集、储存、运输、处置等环节日常监管,确保零排放。

加快治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网建设改造力度,做到雨污分流,污水全收集,确保县城污水处理厂稳定正常运行。

完善水质监测系统——建立17个监测断面,层层负责,投资540万元在汉江过境段,安装92个监控探头,实行24小时随时监控;根据检测数据,分析预判汉江水质变化情况,向全县通报情况;发现重大水质变化或污染情况,及时向上游地区通报情况、向下游地区发布预警,实现信息共享。

“为确保水污染治理监管真正落 实到位,白河县对 环境违法行为采 取‘零容忍\’的态 度,严格项目环保 准入机制,深入开 展环境保护专项整 治行动,综合运用行 政、经济、法律等手段,严 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白河县环保局局长王永贵说,要严格执法更要常态保水,白河首创了“河长负责制”,实行县、镇、村三级分工负责制,县长为全县总河长,分管环保和水利的副县长为责任河长,各镇镇长为辖区执行河长,各村村主任为村境内巡河长,对辖区内的地表水污染防治、恢复改善等负责。“可以说,所有人都是责任重大,时刻都要绷紧保水护江这根弦。”

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现在要倡导人们享受现代人的经济生活,要过原始人的生态环境。”

白河县委书记陈晖说:“把好汉江出陕断面水质安全关口,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历史赋予白河人民的神圣使命。我们将继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使白河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以“三苦”精神为动力让穷山恶水变青山绿水

数据显示,白河全县1455平方公里,有1128平方公里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山高坡陡,河谷狭窄。当地人用“地无百亩平,土无三寸厚”来形容。这一地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1.6%,水土流失的风险在汉江上游23个县市中最高。

痛定思痛,也正是从那时起,全县大举治理沟坡地。

王定学,白河县水保站站长,一个从陕南大山深处走出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个来自基层水土保持一线的水保生态建设工作者。29年来,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汉江水源的平凡工作岗位上一直默默坚守,可以说他就是白河县水土保持的一个“活地图”。

记者随他走进白河县陈庄子村,一排排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山坡上梯田郁郁葱葱,一派农家田园风光。“经过了几十年的治理,白河县的穷山恶水已经变成了青山绿水,修梯田3.5万余亩,造林10.5万亩,修建河堤、修建引水渠、建配套设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850平方公里。”说起白河县治理水土流失工作的成效,王定学自豪地说。过去,白河县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人在山上住,水在山下流,天干三天地冒烟,雨下半日光石板。如今,层层梯田似画卷,荒山变成金饭碗。

王定学告诉记者:“目前山上海拔800米以上的居民已经全部搬迁,全县山坡退耕还林30余万亩,遏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就拿陈庄子村来说,通过三年的治理,村里流域水土流失已经得到全面控制,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作为南水北调重点水源保护区,生态治理不能小打小闹,要对治理做出整体科学规划。为治理水土流失,20余万白河人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在全域内科学实施坡改梯造田、进行移民搬迁等项目,综合治理荒山、河沟、渠道、村庄及道路等。

白河县水利局干部赵明春说,近十年来,全县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在山上进行大面积生态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涵养库区水源,形成第一道防线;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形成第二道防线;在山脚新修石坎水平梯地,进行沟、路、塘、窖综合配套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形成第三道防线;在沟道、河边修堤造田,建渠引水、堤边插柳,形成第四道防线。四道防线全面实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大大减少全县向汉江输送泥沙数量,延长了库区寿命,使“白河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

十五年退耕还林美家园增绿兴业更为百姓富裕

置身于白河县城,一幅幅和谐、美丽、幸福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条条街道宽阔笔直,绿树成荫;一座座广场歌声悠扬,舞步翩翩;一栋栋高楼鳞次栉比,整洁有序;一个个村庄错落有致,欢声笑语;一张张笑脸扑面而来,灿烂如花……

“山上松柏绿,山腰梯田绕,路渠绕山转,河边青青草,溪水潺潺流,堤上杨柳飘”。这种生态景象在白河县处处都能看到,这也是多年建设的成果。

采访白河县林业局副局长薛满时,他说:“要我说成绩,不好说。还是带着你们到点上去看看吧。多采访一下基层的群众,他们说法的好坏代表着我们工作到不到位,务不务实。”

记者随薛满副局长来到了一座山上,放眼望去,满山都栽满了树木。还有一棵棵刷着白色石灰的核桃树。他说,白河县如今加快发展核桃产业,带领农民走上致富路。为确保核桃树苗的成活率,他们是“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培训和示范,让农户懂得种植要领,确保种一棵成活一棵。

1999年白河县被列入国家退耕还林试点县,2011年正式启动,作为全国首批174个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试点示范县之一,全县人民紧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机遇,按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相关政策和要求,立足县情,坚持按照“生态优美、科学规划、注重质量、突出效益”的工程建设总体原则,稳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5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8.5万亩。

他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白河县森林面积逐年递增,生态环境步入了良性循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逐年提高。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1984年)的43.2%上升到退耕后的63.7%,森林总面积达到138.8万亩,活立木蓄积达181万立方米。

“实施退耕还林以来,3万多人搬出大山,12个乡镇建起了47个新型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群众不仅从山上搬迁下来,住上了新房,用上了太阳能,还可以就近搞林下养殖、家门口务工等多种产业,进一步扩宽增收渠道,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92元。”白河县委外宣办主任吴磊说。

白河县县长李全成坦言:“汉江水质保护工作线长、点多、面广,任务重。处于出陕断面这样一个敏感位置,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全县将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首要任务,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企业、生态旅游为支撑的循环产业,推进循环发展、科学发展,养成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同心戮力做好汉江水质保护工作。”

心底有爱清水长流,白河人用对自然地真情呵护,换来了青山绿水,十多年间,在山间播撒了数百万亩绿荫,刺槐、柏树,还有当地独特的木瓜树,纷纷在山坡、石缝中扎下了根。站在满是花红柳绿的翠屏山上眺望汉江,就像一条绿色的丝带延展开去,带去了白河人的真诚与友情。本报记者袁锋

新闻推荐

游明清古街 赏万亩桃花 白河县赏花游园活动今日启动

桃花油菜花竞相开放本报安康讯(吴磊记者吴琛)“游明清古街赏万亩桃花”,白河县赏花游园活动将于3月25日在白河县城关镇群力村拉开帷幕。活动将持续到4月25日,历时一个月。白河县城关镇毗邻汉江,境内交...

白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