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里的小人物
岁末年初,我出差在北京待了近一个月。作为一个求学和工作都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南方人,这段冬季在北方驻留的日子,给我留下了充满回味的记忆。其中有些几乎一闪而过的画面,虽然微小,但却久久不能忘记。
也许是职业原因,不论身处何方,我总会留意那些出现在身边的平凡小人物。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就曾遇到过几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小人物。
初到异乡,安顿好住处后,首当其冲是解决吃饭问题。经过几天探索后,我每日的早餐地点固定在住处附近的一家庆丰包子铺。有时工作晚了,晚饭也在那解决。一日晚间,我照例点了几只猪肉大葱包子,坐在店铺大堂里吃着。这时,店里走进两位身着反光马甲工作服的中年男子。北京的冬夜,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温暖如春。他们进屋后搓了搓手,走到收银台前,抬头望着悬在墙上的价目单。价目单上,各种馅料的包子琳琅满目。两人驻足良久,未做决定。收银员说:“你们可以点菜包,这个最便宜。”两人看了价格,合计了一阵,嗫嚅地说:“算了,超支了。”说完就安静地推门离开了铺子,消失在寒夜中。
一个周末,天气不错,我独自前往景区游览。结束白天的旅程,倒了几趟地铁和公交后,我拖着疲惫的脚步往回走,我住在二环内的一条胡同里。从街边的公交站到住处,需要在若干条小胡同里穿行。晚上九点多,气温有些低。白天热闹的老胡同,此时安静得像睡着的猫。途中,我瞧见一个外地务工人员模样的小伙子裹着件棉衣从屋里出来,手里提了只空的纯净水桶。他沿着胡同走了一段路,在一个免费直饮水接水处停了下来,把桶口对准出水口,接了满满一桶水。我从小伙子身边走过时,他的眼神有些闪躲,油黑的棉衣领子在晦暗的路灯下闪闪发亮。
在城市出行,免不了打车。在北京近一个月时间里,我坐了不少趟网约车。有些短途,行色匆匆;有些路途较远,车程半小时甚至超过一小时,一路上,免不了与司机攀谈几句。那几天,我刚好在微信朋友圈里读到一篇文章,说的正是北京的网约车司机。文章里写到,在北京开网约车的,不少都是有故事的人。有一次,我就碰到了一位。那天,我和几位一道来京出差的同事聚餐。人多,就叫了辆七座的商务车。开车的是位40多岁的大哥。一路上,我与同事用家乡话聊天。行到半途,一直沉默的司机大哥开口问道,你们是从安徽来的吧?原来,司机大哥是咱老乡。他来自我们所在城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这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劳务输出地。多年来,该地有很多人留在了北京发展。这位司机大哥1991年来北京创业,开网约车之前,他是个家具公司老板,20年前在北京就能挣上好几百万元。这几年,生意赔了,没事做的他,开起了网约车。临下车前,大哥说,虽然眼下不比当年,但幸好已经在北京买了两套房。司机大哥的一句话,让这个原本有些灰暗的故事,瞬间不再那么悲伤了。
邬杨
新闻推荐
“ 抗疫先锋行。连日来,数千名安徽医护人员闻令而动,分不同批次驰援上海,他们正以“最美逆行”书写医者仁心,以“硬核担当”践行初心使命。 今天的【“大白小红”抗疫
方舱内和小朋友相处(援沪医疗队队员供图)●讲述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援沪医疗队队员杨春芳...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