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里, 孩子们把自己画的画送给了我们” 安徽援沪医疗队员写下来自前线的感动
“
抗疫先锋行。连日来,数千名安徽医护人员闻令而动,分不同批次驰援上海,他们正以“最美逆行”书写医者仁心,以“硬核担当”践行初心使命。
4月11日起,合肥报业全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大白小红”抗疫手记】,用文图视频的方式记录下他们对一线经历的讲述与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队员讲述来自方舱的感动。
●讲述者: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队员胡兴
●时间:2022年4月10日
●地点:上海崇明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医院
自2022年4月2日,经过8个小时的车程颠簸,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到达上海崇明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医院驻地酒店,至今已经是第7天了。此时,我们整建制接管的崇明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医院安医大一附院方舱院区在舱患者已经达到了630人,舱内各项工作步上正轨,安全运转。
我所在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由安医大一附院牵头组建,共160名队友分别来自合肥和阜阳的15家医院,其中,我们护士有122名。在我的心里,这些护士就像是绽放在方舱战地的花儿一样,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和深深的感动。
我们的护理领队韩江英是我们的“大家长”,开舱之前,她就预先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成立了各种特色护理小组,这些为我们进舱后顺利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收治患者后,她不断进舱,查找安全隐患和工作不足,联动各部门积极协调,帮助大家解决问题,而自己每天只能睡两个小时的觉。
副组长张慧是我们的“物资总管”,从非典到新冠,这位抗疫了一辈子的呼吸科护士长三次上火线,年近六十的她时刻惦记着队员的物资发放和补充,常常忙到深夜,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别急,一开始会有点困难,慢慢就会好的”。
副组长周翠梅是我们的“院感顾问”,这位曾赴武汉抗疫的感染科护士长告别年幼的二宝时没有哭,首次开舱几乎彻夜不眠没有皱眉,却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平安地带回去”时,热泪湿了眼眶。
另一位副组长——年过半百的付红护士长在下完夜班后,依然细心总结着班上存在的问题,完善流程制度,用她自己的话说,“干了大半辈子护士,想不操心都难啊。”
正是因为他们,每次进舱,我内心的恐惧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幸运我处在这样的国度,从小到大,我的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有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挡在前面,让人莫名的安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多想对这些护理老前辈说声,“忙了一辈子,该歇歇了,你们眼中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我们最年轻的队友不过20多岁的年纪,但在危难面前,他们咬着牙,用略显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国之脊梁。这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传承啊!有一个多么伟大的政党,就有一群多么可爱的中华儿女。
24小时灯火通明的方舱不是让人感到窒息、冰冷和恐惧的地方,夜晚的方舱更像是黑暗里泅渡的希望之舟,将一个又一个黎明点燃。每天,护士都会在巡视舱内主动询问患者需求,我所在的队伍中,有很多临床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能充分对接舱内老人、儿童、慢病患者的多样化护理需求。医生会为需要的患者开出中药药方,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让越来越多的人早日出舱是医护大白们的最大心愿。
让我感动的是,舱内的孩子从七岁到十几岁,住在方舱里乖乖戴着口罩,从来不吵闹,有的孩子之间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把自己的苹果和酸奶送给他们,他们则会把自己画的画送给我们,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在我们心底泼洒下大片大片的阳光。更多的时候,他们安静地上着网课,写着作业,此情此景让人动容。少年强则国强,方舱的孩子啊,在你们之后的记忆里,会记得这段特殊的日子,你们没有因为被隔离,而虚度了时光、放弃了学业,你们就是我们守护这里的最大理由!
让我感动的是,方舱里的党旗一直高高飘扬着,那是安医大一附院援沪医疗队临时党总支的党旗,那是我们的战斗堡垒,是我们心中的光明和信仰。舱内的“党员示范岗”主动承担了核酸采集等任务重、风险高的岗位,一天内便完成了所有在舱患者第一轮核酸检测。风雨如磐,初心不改,飘扬在舱内的党旗就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出舱后坐车到达驻地酒店,那匆匆一瞥的春光。湖水澄碧,森林繁茂,阳光慷慨地照耀着大地,粉红色的蔷薇开满一路,美得让人心驰神往。原来,春天和希望从来不会缺席,待疫情散去,让老人重出家门,让孩子重返校园,让我们继续守护这盛世中华!
孙林 合肥报业医点通工作室 全媒体记者 唐萌 文/图
新闻推荐
不热不冷的春天要回来了 两股冷空气来临,全省平均气温将下降10℃左右
本报讯最近两天,安徽省气温“高位运行”,很多人已经穿上了夏装。不过,从明天夜里起,将先后有两股冷空气南下,不仅给安徽省带来...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