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笔耕四十年

合肥晚报 2022-04-10 00:45 大字

□王唯唯

从1982年学习写作算起,到今年已经整整40年了。在这40年漫长的写作中,一路跌跌撞撞,有苦恼也有欢乐。这么多年来,不论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我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书房里度过的,读书、写作,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回望40年笔耕历程,虽没尝到硕果累累带来的喜悦,但也有聊以自慰的收获。

一是留下一篇多少有点影响的“代表作”。1998年夏,带着放暑假的儿子和弟弟的女儿去了海南三亚。那年妹妹在海南一家银行工作。我们住的宾馆紧挨着大海,半个月时间,几乎每天傍晚我都会带着两个小家伙跑到海边,坐在沙滩上欣赏着大海和落日,并有感而发地写了一篇散文《三亚落日》。不久就在安徽省一家报纸副刊上刊发了出来。没想墙里开花墙外香,《三亚落日》先后被江苏省选入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北京市选入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一篇散文被两家教育部门选入课本,对于一个业余码字者来说,那可算得上是一件幸事喜事。

二是201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自叙人生旅程的散文集《遵从生命》。论者、文友认可这是一部平实质朴的个人心路历程的回忆录。一位评论长者写道:“在今天这个浮躁的世界,王唯唯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将心扉完全打开,任其随着跳动的指尖飘散,收获一份人生的回味和积淀。”一位读者在散文《读王唯唯》中写道:“闲来翻书,读王唯唯。王唯唯的文字以前接触过,很喜欢,喜欢它的素朴简练,喜欢它的行云流水,如在河上泛舟。读王文,我打开一扇窗扉,感到一位尊者在我面前絮絮而谈,但感到亲切,感到每一句都扣动我的心弦,好像我的心灵之音在拨动。”也有朋友直言不讳地指出它“过于朴实,略输文采”,“有些拘谨,没完全放开”。无论是情深意切的赞扬,还是直言不讳的批评,我都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因为我相信朋友的声音是真诚的。2014年《遵从生命》获得了第二十一届孙犁杯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

朋友们常常说我尽写些陈年往事,沧桑味太浓。我的回答是,在那些陈年往事中能看到现实的影子。如果没有那些陈年往事,失却历史沧桑感,现实多少会显得苍白、轻飘。正是因了现实每天都在成为过去,我很乐意把笔浸在陈年往事之中,眼睛却时时注视着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人或事,都是飘动的云。它们相互映衬,方显出生活的复杂和丰富。我不知道别人感受如何,对于我而言,沧桑便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在时间的流动中感受着历史,在空间的存在中感受着世界,或者说,两者从来就是一体的。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群体、抽象与具象的交叉渗透中,沧桑才赋予人的情感、思想、人生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所有写作都是一种纪念”。我喜欢这句话。写作,是让自己灵魂在苍茫纷繁的世界里能得以安顿。在每一篇或长或短的文字里,记下的都是我和我们这代人的文学生活,包含向着文学星空拔地而起的努力。我之所以一路写下来,心无旁骛,不能用“坚持”二字概括,归根结底,还是热爱。在文字的世界里,我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富足,什么样的现实利益,都无法取代文字世界里的自我实现感。我相信真挚比技巧重要,勤奋比天赋更重要。我在这些文字里清晰地刻下了我的爱和悲喜。即使这认真有几分笨拙与可笑,即使这些文字的读者寥寥无几。

我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人,生活简单,想法也简单,为人处事直来直去,没有太多的弯弯绕,也不喜欢心机多的人,不是我智商不够,而是把智商用在跟这样的人打交道我觉得是个浪费。我的想法是,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我要尽量写下好的文字,留下好的文本。这是一个简单的愿望,这个愿望只能靠自己去实现。自己不努力,没人帮得了你,再拉人脉、走后门、自我炒作也没用。自己的作品有几分成色,旁人一眼就看得出来,读者的眼睛尤其雪亮,欺瞒不了。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诗人苏轼的眼光,而不是生活的真相。什么是生活的真相?不完全是你的眼睛看到的,也不是你完全感触不到的。就如我们的人生之路,一开始是童年的甜,而后是动情少年的辣,再后是负累中年的苦咸,最后是寂寞的暮年。无论是怎样的滋味,你都要忍着咽下去,甚至咽到眼泪流下来,流到心里。虎年的第一天,我在日记里写下一句勉励自己的话:珍惜与文字结下的情缘,不轻易放下手中的笔!

新闻推荐

12日起,安徽省迎来大风降温

本报讯7日傍晚,省气象台发布预报,未来两天安徽省大部继续高唱“小晴歌”,气温也是“高位运行”。12日到14日,受一股较强冷空...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