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两性关系的聚焦与勘察(上) 读时晓小说集《来去之间》

黄山日报 2022-04-06 03:30 大字

□张伟

《安徽文学》“文学ABC”栏目发表时晓的小说《一起旅行》,约我写一篇评论,由此契机,我拜读了时晓的作品。

《一起旅行》在极其日常性的情境中,把一对夫妻推到了读者的面前。他们的言行,他们的摩擦,可能会发生在每一对夫妻的身上,换句话说,读者大都能将主人公置换成自己,产生共情,从他们的脾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完成一次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这篇小说好就好在,作者没有刻意去制造事端,设计出惊心动魄却不免斧凿留痕的一串情节,她写的是老百姓过的普通日子,平平常常,琐琐碎碎,又嘁嘁喳喳,磨磨叽叽,这不正是最本色的生活吗?哪有那么多的大风大浪,哪有那么多的刀山火海?对于婚姻来说,更多的是“近于无事的悲剧”(鲁迅语),而能够经受得住这份看似强度不大的考验,却非易事,需要有跑完马拉松的耐力,对,是耐力,坚持、坚持、再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收在《来去之间》里的十一个短篇,仿佛主题创作,故事都在两性之间展开,这样的集束式的聚焦,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显然,作者在这一向度上集中发力,是有着厚实的积累的。她带领读者走进各式各样的家庭,细心地勘察形形色色的男女关系,致思女性的生存与命运。

《来去之间》排在小说集的第一篇,并用作书名,不是没来由的。

相爱着的两个人,是会吃醋的。爱得越深,醋劲儿越大。吃醋即便不是检验爱情的唯一标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准。这篇小说,就是写的小两口吃醋,更准确地说,是妻子雨燕吃丈夫万庭的醋。

“滚,离我远点。”情节进入快,开头即爆发矛盾,吸引读者一探究竟。“你怎么不去死,你死了我马上给孩子找个后爹。”女人妒火中烧,从情绪性的、极端化的表达里反映出来,冲突迅速升温。养父母养大的雨燕,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心理缺失,使得她比一般的女性更敏感、更脆弱、更多疑。火药味儿从字缝里弥漫开来,小说却引而不发,按下不表了,吵得这么凶,到底为什么?并未交代原委,读者还是懵然无知,节奏把控刚刚好。

接下来补叙过往,作者娓娓道来,很有耐心地揭示女主人公的心理。本来,小两口恩恩爱爱,面对村里人的玩笑,雨燕自信地说,借他个胆子他也不敢。进城打工的万庭,中秋节没回来,“雨燕半信半疑”,开始起了变化。从亲戚那里探了底,还是不放心。大明一句话,雨燕真就找到上海来了,推动着情节往前走。不打电话,突然袭击,动着女人的小心思。来到万庭的住处,作者以动作写心理,“雨燕一进门就到处看啊闻啊,像一只搜救犬。”继而从万庭的角度写,“跟捉贼似的。招呼不打一声就来了,来了又到处看,看得人心里发毛。”紧接着又查手机,没有半缕蛛丝马迹,住下来,琴瑟和谐,雨燕“想起自己之前的疑神疑鬼,真的是多心了”。打消疑虑,风平浪静。这一个单元的心电图打印出来了。

上班、怀孕、给丈夫过生日,岁月静好,雨燕的心重归踏实。庆生是重头戏,写恩爱,写对年轻姑娘的妒意,承前做细腻的心理刻画。“我跟一个陌生的小姑娘吃什么醋呢?”顿时释然。作者简直就是笔下人物肚子里的蛔虫,人物内心的纠结,哪怕是一闪念,稍纵即逝的意识流,也能捕捉得到。前头写被姑娘的衣装比下去了,心里不爽;姑娘要抹茶蛋糕,“原来大城市的姑娘,也喜欢这个味道。”这微不足道的原因,或者说是不成立的理由,心理又平衡了。女人的心,就是这么变幻莫测,捉摸不定。暗暗地比较、度量,不易觉察的幽微处,见出张爱玲那样的功力来。

就这么走下去,不成了小女人散文了吗?别急,晴转多云了。为庆生,一番精心的准备,却热脸遇上冷臀,万庭与同事喝了酒才回来。万庭面对抹茶蛋糕的一怔,又制造了一个小波澜。次日姑娘再次光顾蛋糕店,雨燕心里又生涟漪,并自我消解。读到这儿,我真的很佩服洞悉毫厘的作者,手里拿着显微镜吗?

回家过年,也不是简单的过场戏。万庭不碰她,难免生疑窦,为下文埋下伏笔。“女性的敏感与多疑,使得雨燕在家里胡思乱想”,并非空穴来风。记得那个怀疑邻人偷斧子的寓言吧,本来没事,越想越觉得有事,以至于“失魂落魄,患得患失”“抓狂”了。

挺着大肚子追到上海,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不会有第二条线路。于是,镜头推成特写,出租屋里的一番搜查,如期上演。“一条黑色的蕾丝内裤,像一个暗藏其中的间谍,突然暴露了身份,一览无余展现在眼底,她当时就愣住了。”情节的高潮出现。插入一段往事,蕾丝内裤是“妖精穿的”,定了性。心理描写升级了:“不,那不是内裤,那分明是一枚核弹,她听到自己的世界山河破碎、轰然崩塌的声音。”这时,雨燕已然无法平静,夸张的、抒情的笔致,恰到好处。作品质地的优劣,常常从褶皱处显现出来。少那么几笔,就粗疏了,像做工不考究、粗针大线的地摊服装。“冷静下来之后,她仍心怀侥幸地期待万庭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有这一笔,成色就上去了。没等万庭回来,雨燕已给出两个备选答案,马上又自我否定。翻来覆去,翻江倒海,读者随雨燕一起难过。“之前在家里疑神疑鬼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快要疯了,如今看到这条内裤,她心里反而像一块石头落了地,甚至有一种自己的直觉被证实了的成就感”,这是五味杂陈中的一味,被作者灵敏的嗅觉嗅到了。

情节引爆之前,继续垫起,累积叠加。万庭与买蛋糕姑娘,在雨燕的梦里做成好事了。然后接续小说开头,雨燕兴师问罪,单刀直入。这场重头戏,写得很有层次感,雨燕连连质问,步步紧逼,骂了整整一夜。万庭精疲力尽,在第二天抢修中,误把火线当零线,触电身亡。最后揭出谜底,内裤是楼上阳台掉落的。小误会铸成大错,读者为这对恩爱有加的小夫妻扼腕叹息。

我花费这么多笔墨来爬梳,是因为,不如此,便辜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愧对这精工的“上海制造”。既是情节小说,又是心理小说,情节稳步推进,心理扎实描写,两个维度上实现了双赢。

《风筝误》,“误”字点题,也写夫妻之间的一场误会。《来去之间》是农民小夫妻的误会,很不幸酿成了悲剧。《风筝误》是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金领夫妻的误会。我特别欣赏这篇小说的构思,即两条线索的设置。恩爱夫妻陈乔和徐丽,三十多岁,时晓小说主人公年龄上的标配。洗衣机修理工看错了,说他们家“当时买了两台同款洗衣机,分别是不同的地址”,这引起了徐丽的怀疑,疑心丈夫有外遇。这条线所占的篇幅并不多,构成人物的心理背景。另一条线,展开铺叙的,是文学爱好者徐丽参加作者交流会,认识了陈主编,两人从互有好感,到暧暧昧昧,“如果陈林木给她一个拥抱或者一个吻,她觉得自己可能不会拒绝。”显然,这两条线是有内在关联的。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小两口有了嫌隙,妻子对丈夫有了怀疑,婚外情才有了滋生的温床。这种因果关系,小说没有挑明,读者自可思而得之。

写这种若有若无的暧昧关系,分寸感拿捏得怎么样是个关键。三流小说会写出一种恶趣味来,让人不忍卒读。这篇小说里,男、女都很优秀,彼此都有好感,有两性之间的吸引,陈林木“那份温柔与细致,让徐丽心里一阵感动,像是有蚂蚁从心头爬过,虽然细微却不容忽略”。作者以她擅长的心理描写,准确地把握着主人公的心理波动,我们读出了美好的情愫,特别是徐丽对陈林木的喜欢或者说是爱慕,溢于言表,令人怦然心动。“他无疑是喜欢她的,而她除了对他有好感,还有着某种期待。”眼看着要越界,这时保姆打来电话,孩子碰伤,两人分开。真是“发乎情止乎礼义”。

《烟花炮》写一对将婚未婚的准夫妻,还是在男女之间展开。故事听上去似乎很遥远,其实并未走远。不是有人这样说吗,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在呼啸奔竞、兵荒马乱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衰落,破败不堪,城乡差距在许多方面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父亲生意破产,长期看病,生计维艰。柳诚给二姐介绍的对象周一沉,是个无恶不作的混蛋。先是不知情,当妹妹从同学周小璐那里了解到真相时,二姐婚期已到。二姐本是个性子刚烈的女子,将嫁恶人,她没有退缩,毅然选择了对家庭的责任担当,因为,彩礼已经给父亲治病花掉了,明知是绝路,硬着头皮往前走。故事头绪比较多,叙述得有条不紊,白描瘦劲,骨感凛凛。

二姐的婚事,牵动着读者的心,小说画上了句号,读者意难平,替二姐担忧,捏着一把汗。而且,二姐的不幸遭遇是可以预见的,不可逆转的,小说无疑是又一曲女性的悲歌。烟花炮炸响,脆生生,红艳艳,伴随着的,是粉身碎骨。小说最后一段,以白白的雪地为背景,碎屑“像散落的血迹”,已经做了悲戚的暗示。

新闻推荐

桃花朵朵开,养眼又养生 专家:桃花虽好,却不宜长期服用

桃花朵朵开,令人心旷神怡,除了供人观赏外,桃花还具有药用价值,一起来听听安徽省针灸医院脑病四科专家陈幸生谈一谈桃花的养生...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