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患者,我们的纪录没有上限” 24小时成功完成10台大器官移植手术 为10位患者带来新生
手术现场
从2月12日8时至2月13日8时,中国科大附一院的百人移植团队争分夺秒,用4台肺脏移植、4台肾脏移植和2台肝脏移植,为饱受肝癌、尿毒症、尘肺病等疾病折磨的10位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这也创下了该院乃至安徽同一时段内的移植数量纪录。
自由呼吸
不再是他们的奢望
对普通人来说,自由呼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对于那些患有肺部疾病的人来说,大口呼气成了一种奢望。
来自安徽阜阳53岁的胡大妈,患间质性肺炎已经6年多,只要稍微活动就会气喘吁吁,氧气筒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
家住安徽芜湖的杨大叔,今年56岁,在煤矿工作了10年,不幸患上了尘肺病,10年来胸闷气喘让他备受折磨,连最简单的穿脱衣都需要帮忙,住院也成了家常便饭。
56岁的左大叔,同样来自安徽芜湖,在煤矿工作18年,8年前被确诊为尘肺病,轮椅和氧气筒就是他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61岁的汪大妈确诊间质性肺炎有2年多了,需要间断性吸氧并服用吡非尼酮。“换肺是唯一的生路”,胸外科副主任柯立详细了解病史后,立即提出了“肺移植”的治疗方案。2月11日这一天,汪大妈终于等到了适合她的肺源。
从2月12日下午到13日清晨,在手术室、麻醉科、ICU和输血科等相关科室的密切配合下,该院胸外科移植团队历经17小时连续奋战,成功为四位患者进行肺移植手术,目前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
“所有终末期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尘矽肺、淋巴管肌瘤病、风湿性疾病等引起的肺间质病变,一旦进展到呼吸功能不全的状态,都应该及时进行移植前评估。”柯立表示,在全身各个器官功能尚好的情况下进行移植,多数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但肺源等待时间较长,及时的评估和系统登记尤为重要。
两名肝病患者
迎来新生
来自安徽淮南41岁的徐大哥,患乙肝已经20多年,近两年来,因肝癌和肝癌肝内复发,手术效果不理想。中国科大附一院普外科肝胆外科主任王继洲指出,对乙肝后肝硬化、肝癌术后的患者,延长生命最好的方式就是肝移植。
章大哥今年42岁,10年前体检时发现“肝硬化”,在当地医院予以护肝对症治疗,后被诊断为肝癌,接受手术切除治疗。1个月前,章大哥被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肝癌术后门脉高压。肝移植手术是张大哥恢复健康的最佳治疗方式。
2月12日至13日,由普外科刘连新教授和普外科肝胆外科王继洲教授共同主刀,在麻醉科、手术室和输血科等相关学科的全力协助下,顺利为两人完成肝移植手术,目前两人正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
王继洲提醒,肝脏的保护要格外关注,每年的定期体检十分必要。出现症状,要及时到专科就医。
四位尿毒症患者
摆脱透析痛苦
等待了4年的小路终于迎来了匹配他的肾源。尽管才29岁,但是小路确诊尿毒症已有11年。
相比于小路,37岁的张先生要幸运很多。他于去年确诊尿毒症,但好在今年2月份,他顺利匹配到了合适的肾源。2月12日,肾移植科主任刘洪涛带领团队接续奋战,小路、张先生以及其他两位尿毒症患者先后顺利接受肾脏移植手术,目前所有患者术后恢复状态良好。
“24小时完成4例肾脏移植,包括围手术期的管理,对我们都是不小的挑战。但只要能为患者新生带来希望,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刘洪涛说道。
如何让这10份“生命的礼物”最快、最有效地在患者体内发挥功能,移植术后的持续监测和精准处置,围手术期的管理至关重要。“接棒”的重症监护病房(ICU)里,医护人员们仍在奔走与忙碌着。在这里,守护生命从未停止。
“为了患者,
我们的纪录没有上限”
“这是一场刻不容缓的大考,也是惊心动魄的24小时!”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普外科刘连新教授表示,该院有着近20年的器官移植历史,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所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安徽省器官移植质控中心,该院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流程,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努力为每一位移植患者保驾护航。24小时内完成10台大器官移植手术,是对医院管理、技术、流程、质量和协同能力的全方位考验,更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我们这个团队都很拼。为了患者,我们的纪录没有上限。”
(注: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所有患者名字均为化名)
省医宣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唐萌
新闻推荐
惠动安徽民生 共促高频消费 中国民生银行合肥分行“皖美生活”借记卡正式发行
2月18日,中国民生银行合肥分行正式发行“皖美生活”借记卡,以卡为媒,把金融科技与居民消费接轨,致力于为广大安徽消费者...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