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追问 ——《无名的裘德》译后记
陈占敏
如果要说,《无名的裘德》写的是个人奋斗、最终失败、走向悲剧的故事,那大致不错;如果书名译为原题中本有的另一层含义“卑微的裘德”,也许不会让人望文生义走向简单和表面。
裘德的确是卑微的,无名还在其次。他像旷野中的一棵草,任何人都不会格外注意。他当然也无名,他一个失去父母依附于脾性有几分古怪的老姑婆过活的孩子,稍稍长大又学了石工的凡夫俗子会怎么有名呢?他不满意于卑微,不甘心于凡庸,要凭自己的苦苦奋斗走向超拔,走向高迈,他生命的悲剧便拉开了帷幕。
裘德的悲剧似乎是宿命的。他要自学拉丁文,需要文法书,他请教的第一个人,却是个庸医江湖骗子。他遭遇的好像是商品社会中淳朴天真的青年屡屡遭逢的事情。要欺骗他的哪里只是一个江湖庸医?韦尔伯在裘德生命垂危时姘奸了他再度结婚的发妻阿拉贝拉,便不再是一剂野鸽子心做成的春药导致的个别淫秽事件,而是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淫亵对卑微善良质朴纯洁的凌辱和玷污。
宿命的力量在作者哈代那里是太强大了。他笔下的人物一起步走上命运的轨道,便受着个人的、家庭的、环境的、遭际的宿命力量的左右,怎么也摆脱不了。
裘德跟阿拉贝拉最初相见,他正在梦想着基督堂,梦想在那里读一些在乡下读不到的书的时候,阿拉贝拉却把阄猪身上表示特性的那部件扔向了他,而且“碰巧”连连发出了“不要脸”的喊叫,那不仅预示着裘德理想的难以实现,也是他们婚姻不幸的预兆。屠夫的女儿阿拉贝拉,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裘德的那些书,她怎么也不会成为裘德的“同志”,跟他一道去实现理想。裘德的表妹苏可以说是裘德的“同志”了,他们的第一次相见,居然也是在人行道上标志着殉难地点的十字标志那里。尽管苏在街道那边朝他大喊“我不想正好在那里见你,因为这是我有生第一次”,但是他们仍然摆脱不了宿命的力量,躲也躲不开。更何况,他们还有家族的宿命如影随形:他们家族的人是注定不能结婚的,婚姻真的是他们的坟墓。裘德和苏要举行婚礼前,艾德琳寡妇讲的那个裘德家族的先人(或许也是别人家的先人)被绞死的故事,让人把《德伯家的苔丝》中那个先人被绞死的故事想起来了。凶残的绞架就这样立在哈代的小说中,成为一个象征,威胁着善良人的生命。那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呢?是宿命的,还是社会的?
看起来,从《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到最后的这部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婚姻爱情一直是哈代长篇经典之作着力书写的故事,但是,哈代却避开了婚姻爱情小说的卿卿我我山盟海誓,而是走向了反面,痛苦挣扎才是他小说的主调。想一想美丽的苔丝、安吉尔(《德伯家的苔丝》)、逸世独立的尤苔莎、克莱姆(《还乡》),哪一个不是在婚姻爱情的框范内挣扎?《无名的裘德》中的苏、裘德,也是这样。
从某种角度上看,苏和裘德比哈代笔下的那些“先人”——苔丝、安吉尔、尤苔莎、克莱姆——挣扎得更苦。苏自然不像苔丝那么单纯,她也不像尤苔莎那么复杂,然而她也是离经叛道的。她的几分古怪、几分乖戾,并没有使她背离了人性自然,正相反,这样的性格恰恰使得她敢于反叛扼杀人性的世俗常规,跟裘德一起走上特立独行的人生道路,成为人生途程上的“同志”——虽然他们也没有一起走到底,走向理想的彼岸。
社会的力量,宗教的力量,在世俗社会中建立起来的法律条文——那叫人死的字句——哪里是一两个知己结为同志就能够反叛得了的呢?裘德还在坚持,而苏却退回去了,她向强大的世俗力量投降了。她走进理查德卧室的那一刻,理查德抱起她柔弱身体的那一刻,世俗罗网像捕获一只无助的小鸟一样露出了它的狰狞和凶恶。于是我们也就明白了,在所谓“道德法律”社会中,一切美好的愿望要实现都是那么困难。
那么,这一切与裘德的个人奋斗苦苦追求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裘德的自学成功了,进入了基督堂——那牛津大学的模本,成为那个大学城里的一位教授、学者,或者最终获得了圣职,当上副主教、主教,又会怎么样呢?他跟挚爱的苏就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不从世俗地生活吗?回答仍然是否定的。苏对裘德的爱,原本就与裘德的身份地位无关,裘德还是卑微的、无名的,苏就热烈地爱上他了;而且,对于裘德的奋斗追求,他要最终实现的目标,苏并不那么认同。苏的离经叛道精神,本来就与裘德追求的那个目标并不一致,往往还是背离的。
平心而论,裘德的追求本无可厚非。贫家子弟,没有可以利用的家庭资源,他要摆脱卑微和贫困,除了个人奋斗,还会有什么途径呢?裘德的理想也许有些脱离实际,过于远大吧,或许也可以说,他的“野心”太大了。他要完全依靠自学,学通拉丁文、希腊文,走进基督堂,成为那高耸的大墙里边的一员,他收到的其中某个学院院长的信,便不无嘲讽地粉碎了他的理想。那院长奉劝他专心于自己的石工行业,不管措词如何讲究,那意思不过是“该干吗干吗去吧”而已。那是对万千心怀梦想却又出身卑微的贫寒子弟最沉重最残酷的打击。在裘德身上,必定集中了哈代本人早年自学希腊文、刻苦攻读的深深苦痛吧。如果哈代后来没能成为名满天下的作家,那他早年的个人奋斗自学苦读会不会也成为学院中某些名流讥讽的话柄呢?
“这是个难题,朋友,对于任何年轻人——”基督堂(大学城)纪念日中,裘德在接近他命运终点的时候向众人发表的那番演讲,不妨看作哈代借裘德之口进行的思辨。裘德承认自己失败了,但他不承认他的失败证实了他的见解是错误的。“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定义才是错误的。不幸的是,历史——社会的历史,个人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历史,生物演进的历史,却往往是按照这样的定义书写下来的。
在裘德的心里,纠结着对于基督堂多么矛盾多么复杂的思想啊!那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在“棕房子”那里,还是孩童的裘德跪到梯子上第一次眺望基督堂,好像那是独特大气中的一个幻景。他学当了石工,在一座里程碑的背面凿刻下他最终的目标——“去那里”。这三个字,在他屡经失败一再受挫之后,依然存在,他心中渺茫的星斗从未泯灭。可是,裘德对于基督堂的态度、认识并非无原则的一味尊崇,他崇尚而有保留,向往犹有批判。他当然也不像有的论者批评的那样否定基督堂(牛津),他初到基督堂的夜晚,幻觉中出现的那些人物,已经把裘德对于基督堂的崇拜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他在投书无门、渴求帮助而不得的时候,他注视着那学院、教堂尖塔组成的全景,即“看透了他的命运不在这些之中,而只在他忙碌其中的体力劳动者居住的破败的贫民区内,全然未被游客和颂扬者承认的城市部分;然而没有那些居民,刻苦的读书者既不能读书,高尚的思想家也不能生存”。还未到生命的尽头,裘德已经认识到了文明产生发展的本质,他几近大彻大悟了。等到他看出了学院中有些人虽然穿着学者的袍服,学问却并不比他好,等到他最终觉悟到他此生绝对与基督堂无缘,他怎么也走不进那高墙里边的时候,他对那些他曾经崇拜的幽灵便有一半不再相信了。
裘德苦苦追求“去那里”,可是,造成他不幸命运的,恰恰是由“那里”派生出来的力量。所谓文明,也包括法律条文——那叫人死的字句,在某种时候,恰恰成了人性自由的桎梏。我们所追求的,恰恰又是需要我们挣破的。人的自由,原来是被自己创造的文明扼杀了。《无名的裘德》深深的题旨正在这里,“无名”“有名”之辨还在其次。哈代对宗教对文明有意无意的否定被好多人忽略了,对基督堂(牛津)的某种否定只是表面的能够一眼看出的。“皮里阳秋”,该是这种笔法吧。
像好多优秀作家一样,哈代深深地扎根于他生长的那片土地,像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一样,维塞克斯深深地打上了哈代的印记。也是像好多深深植根于故土的优秀作家一样,哈代心灵的天空无比高远。他像耕种于乡野的一个农夫,不时抬起头来,仰望星空,想到的是洪荒和远古、星体和时光。在他的书写中,过往也就是当下,历史也就是现实,古人也就是今人,北极也就是南维塞克斯。是真正的“撮万古于一瞬”哪,哈代的沧桑感、人生感总是让人一读之下感慨万端。意识到人类在漫漫时空中的渺小,大概也就触摸到哈代的拳拳文心了。在这样的感悟中,再去谈什么“永恒”“永远”之类话题,实在是思想的奢望、语词的奢侈了。在这个意义上,苏的离经叛道,倒更加接近于真理了,“基督堂的中世纪精神必须完结,丢弃,否则基督堂本身就会垮掉”。放到辽远的时空中,苏的这种否定难道不是真理吗?
中世纪的基督精神不会同情当代人,裘德死时,基督堂的音乐会正在排练,裘德要喝口水而不得。裘德临死之际诵出的经文是他的彻底觉悟,也是他的彻底绝望。
毫无疑问,裘德也是殉难者,他是为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殉难了。阿拉贝拉并非裘德命运的灾星。阿拉贝拉的武器也不只是她的身体,而是那一纸婚约。在沉重的灾难打击下,苏的精神彻底垮掉,退回去束手就擒,对手所持的也是一纸婚约。在那纸屡战屡胜的婚约背后,是更加强大的力量,那是教规、律令、无所不在的上帝。这不能不让人想起一个老问题来:上帝是公平的吗?这追问自然不单是由《无名的裘德》这部书发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把几百万犹太人杀害,就有人发出过质问:上帝到哪里去了?上帝如果不顾惜生命,他为什么要创造生命?
假如没有一个万能的上帝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那就让我们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珍惜自己吧。生命,到底是珍贵的,不仅仅人的生命,而且是万千造物。哈代太愿意用这个词,“造物(creatures)”了。我在遇到这个词的时候,总愿意译为“造物”,而不译为“生物,动物”,就是想在“上帝创造万物”这层含义上更加贴近一点哈代的用心。哈代写作措辞的细微用意,译者到底传达了多少,思想起来,往往不能不更加怵惕谨重,如履薄冰。
译完这部《无名的裘德》,连同此前译出的《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我是把我所喜爱的哈代的三部重要长篇全部译出了。这三部长篇,或可称为哈代的“维塞克斯三部曲”,或者“婚恋三部曲”吧。之所以没有这样命名,那是因为除了这三部长篇,哈代的其他作品也是植根于维塞克斯,而这三部长篇,题旨也远远超出了婚姻恋爱。
像《德伯家的苔丝》一样,《无名的裘德》问世后,也遭到了凶猛的批评。《无名的裘德》就此成了哈代的小说绝笔,他不再写小说,重拾诗笔写诗了。写诗,原本是哈代早年就开始的。他留下的最早的诗作是16岁时写的无韵诗《住宅》。哈代以小说家名世,诗名被他的小说掩盖了,那是因为他的小说太优秀了。由于不合理的批评,哈代放下了写小说的笔,不能不说是世界文学小说领域的重大损失。在哈代忧郁的心里,还孕育着什么样的小说呢?那,只有万能的上帝知道了。
附:
《无名的裘德》,托马斯·哈代著,陈占敏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这是陈占敏继《德伯家的苔丝》《还乡》之后翻译的又一部哈代长篇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此番出版,一并重版了之前已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陈占敏译的《德伯家的苔丝》《还乡》,陈占敏的哈代译作显得更具规模、更具延续性。另,陈占敏已将哈代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卡斯特桥市长》译定,将于日后出版。
新闻推荐
门店还没开业就被叫停找不到公司她心急如焚 因离学校太近,辖区市场监管所责令关闭成人用品店售货公司销售经理承诺会积极配合解决问题
2月8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接到重庆市南岸区刘女士的求助:一个月前,她花了27800元与安徽凡谷物联网科技有限公...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