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爆红的零糖饮料 真的健康吗?

江淮晨报 2021-12-20 00:36 大字

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过量摄入糖分的危害,控糖、戒糖成为新潮流。2019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其中,文件提倡,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克。

根据中科院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近80%的消费者选择无糖饮料的原因是认为“更健康”。消费者们一边享受着“小甜水”带来的快乐,一边又充满疑惑——0糖食品饮料真的不含糖吗?真的更健康吗?

0糖,真的不含糖吗

“没有减肥时不会特别注意饮料的含糖量。”来自南京的90后上班族喻美丽(化名)说,0糖饮料的口感不如含糖饮料,但喝起来让人心安。像喻美丽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无法戒掉喝饮料的习惯,但又害怕长胖,无糖饮料似乎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数据显示,2020年无糖饮料市场规模达117.8亿元,较2014年翻了7倍,无糖饮料在饮料市场中的占比逐年攀升。但在市场上出现各类无糖饮品后,消费者开始意识到所谓的“无糖”“0糖”或许只是品牌的“文字游戏”。

今年4月,某网红饮品品牌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在产品的标识和宣传中没有说清楚0蔗糖与0糖的区别。“看到这个道歉声明的时候,特别生气,就像被骗了一样。”喻美丽说。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些品牌利用了大众对营养学知识的匮乏。“日常生活中说的糖和营养学上的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通常指白砂糖、冰糖、蔗糖等,后者往往指的是单糖,譬如葡萄糖、果糖等。”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营养科临床营养师李世阳说,蔗糖摄入人体后会很快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对血糖的影响和刺激特别大。

为何在致歉声明发布后,很多品牌依旧在饮品包装上写着“无糖”“0糖0脂0卡”,这是否涉及虚假宣传?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程江华说:“根据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碳水化合物(糖)含量不高于0.5克,能量低于17千焦,热量小于4千卡,就可以称作无或不含糖食品和无能量食品。0糖饮品的含糖量按照现行标准确实没有超出无糖食品的规定,但不等于没有热量,不等于不含糖。”

“食品是否含有热量,不仅取决于食品中糖的含量,还包括其他能够提供热量的营养素。只有食品预包装中热量栏标注0千卡,才说明该食品基本不含有热量。”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老师郭晓晖说。

既然是0糖食品,为什么喝起来又是甜甜的?“这是因为有些食品在生产和加工中添加了代糖。代糖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能给食品添加甜味,有些代糖甜度远远超过蔗糖,基本不产生或产生较少的热量。”郭晓晖说,常见的代糖分为天然型代糖和人工合成的代糖,前者有赤藓糖醇、麦芽糖醇等,后者有阿斯巴甜、安赛蜜等。

0糖食品饮料会更健康吗

日常生活中,食品添加剂无处不在。“食品从生产、运输、销售到最后食用,中间至少有几个月的时间,如何保证食物品质和安全?一方面是通过工厂的技术和管理来控制,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也起很大作用。”程江华说,关键看使用的添加剂是否在国家规定的目录中,正常合规合法使用不会有影响,问题主要出现在违规添加、非法添加和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除了警惕非法添加剂,也要避免食用以高果玉米糖浆、果葡糖浆、果糖、葡萄糖等作为甜味剂的食品。它们不仅较易消化吸收,还会带来大量能量,增加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李世阳强调。

2014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用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长时间食用0糖食品对人体的影响还很难有定论。代糖广泛使用的历史不长,某种食物或者食物成分对人体的影响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循证营养学对其是否有利或者有害于身体的证据进行评定。”郭晓晖说,随着研究的进展,科学家们关于代糖对身体的影响将会有更加准确的定论。

采访中,多位专家建议,对0糖食品,也要限量摄入。在北京从事金融工作的李明(化名)告诉记者,作为碳酸饮料的重度爱好者,他基本一天要喝两瓶可乐,“巴菲特喝那么多年都没事,我们喝一些也不会怎么样”。

对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郑超说:“每个人的遗传背景不同,身处的环境不同,对同一食物的代谢能力也不同。有些人一天喝四五瓶可乐,血糖可能会迅速升高,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些人则可能没事。”

究竟该如何对待“糖”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约为30克,高于正常标准。糖摄入量超标仍然对居民健康构成挑战。

2015—2019年,国家卫健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中心开展了新一轮的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20年年底,《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10%。我国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和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

在全民关注养生知识的情况下,为何相关数据还在上升?“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不平衡是导致个体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精细化,再加上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造成了慢性病趋向年轻化。”李世阳说。

无论是国家的政策,还是专业人士,都在鼓励全社会参与控糖、减糖。在社交媒体上,相关的讨论也十分热烈。“吃糖会变丑吗?”“抗糖等于抗老吗?”“减肥怎么控糖?”“糖尿病可以吃糖吗?”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一些人无糖不欢,一些人谈“糖”色变。大众应该如何对待糖?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人误以为控糖就是要少吃或不吃。“对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均衡饮食,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一般情况下,人体主要通过主食摄入碳水化合物,它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粗细搭配的主食结构,其消化吸收速率要远远慢于直接摄入糖类,对血糖的影响也是如此。”李世阳说,如果一个人体重达标,身体也没有报警信号,就没必要过于限制热量的摄入。

此外,“血糖升高不仅与吃得多少有关,还与升糖指数(GI)、血糖负荷(GL)密不可分。升糖指数能够反映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血糖负荷能够反映吃不同数量的同一食物对血糖的影响程度。”胡海英说,同类食物对每个人的血糖影响存在差异,需要结合自身血糖情况来选择饮食。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能不能吃糖、如何吃糖更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患者的血糖控制得不错,各方面都很稳定,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可以适量地摄入糖。以0糖饮料为例,在不随餐吃的情况下,一天一瓶是可以的。”郑超说,饮食也是一种乐趣,但一定要注意把握吃的时间、场合以及个人的身体状况。

对于近年来颇为流行的生酮饮食、地中海饮食等饮食方式,郑超认为这些饮食方式有一定的优势,但不能盲目效仿。“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或监测下执行,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降糖、控糖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造成严重后果。”郑超强调。

■专家声音

甜味剂会激发食欲

据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介绍,零卡零糖的味道大多数来自于商业的甜味剂。甜味剂本身是安全的,可以分为带热卡的甜味剂和不带热卡的甜味剂,那么它能够产生更多的甜味,甚至比蔗糖要甜200-300倍。

陈伟指出,如果单纯和含糖饮料相比,0卡0糖饮料确实对防治肥胖有帮助;但如果和水相比,由于甜味剂在大脑中会产生兴奋的作用,会引导你摄入更多的高热量食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糖饮料并不是完全健康的饮料。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胡海英说:0糖饮料中的甜味剂虽然不含糖,但容易唤起人对真糖的渴望,有饥饿感,反而会增强食欲。此外,一瓶0糖饮料中往往会同时混用几种添加剂,配料表中只会注明添加的种类,但没有备注添加的量。这就需要大众对添加剂及其相关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新闻链接

“0蔗糖”不等于“0糖”

4月10日,国内饮料品牌元气森林发布致歉声明“一个迟来的升级”,声明中称在乳茶产品的产品标识和宣传中,没有说明“0蔗糖”与“0糖”的区别,容易引发误解。这份道歉声明很快将元气森林推上舆论风口浪尖,“0蔗糖”不等于“0糖”的提醒,让一些消费者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被误导了。

对于元气森林的主动道歉,很多消费者表示难以接受,这种心态完全可以理解。事实上,由于能避免糖分过高带来的发胖等问题,“0糖”饮料成为近些年火爆的概念,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传统的饮料企业,都相继推出了无糖饮料产品,试图抓住对健康饮食有更高要求的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味蕾。

元气森林作为新兴的国产品牌,之所以能够快速突出重围,正是凭借着无糖的差异化定位——一直以来,元气森林的品牌宣传,都在打造“0糖0脂0卡”的概念,并将它印到了产品的外包装上。

然而,在元气森林推出的乳茶产品中,选择将“0蔗糖”当作重要的卖点。“0蔗糖”和“0糖”之间的混淆性,让很多消费者产生误解,以为这就是一款健康的无糖饮料,尽管其成分表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添加了结晶果糖的代糖成分。

从元气森林的角度看,“乳茶有奶所以是有糖的”,是一个简单的常识。但这样的事实,在消费者那里,未必也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知识。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他们不一定具备专业知识,去区分“蔗糖”“0糖”或“代糖”等各种概念,通常也不会去专门研究其成分表。选择某款饮料,最直观的依据,可能就是产品的宣传定位是否与自身的口味、需求相匹配。

对相关乳茶产品“0蔗糖”和“0糖”之间极易混淆的状况,元气森林没有严格区分,对消费者进行明示,而是采用文字游戏的手法,故意模糊二者区别。这种打擦边球的营销方式,本身就有违相关法律规范。广告法第四条明确要求,“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元气森林有基本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告知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传推广层面,元气森林已经不是第一次“翻车”了。因为涉嫌诱导消费、过度营销等问题,它在之前就多次受到外界质疑,被指违背广告法等相关规定,崛起之路可谓伴随着不少争议。

在此背景下,元气森林理应及时吸取教训,而不是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手段来占领市场。作为注重营销的网红产品,一旦它在一些关键细节上缺少必要的甄别和区分,很可能给消费者造成根深蒂固的错觉。

元气森林作为国产品牌,它甚至被一些人称作“国货之光”。但能不能担得起“国货之光”的称号,要看企业是否能够规范守法运营。如果还是这样一再因为误导宣传等问题陷入各种负面风波,只会消耗口碑和美誉度。

元气森林此次引发争议,是一次有力的提醒: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基本权益,才是国产品牌持续发展的正道。

综合《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

新闻推荐

“能把弟弟救过来,是我最大的心愿” 合肥一女子捐出55%肝脏给弟弟,术后双方恢复还不错;系安徽省首例姐弟间的活体肝移植

“我觉得我有世界上最好的姐姐,也有最好的姐夫,我非常感谢他们。”说这句话的刘明(化名)正躺在病床上,身边各种仪器检测着他的...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