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古稀老人倾情收藏“烽火岁月” 自费开办家庭式抗美援朝文物陈列馆,讲述红色爱国故事

合肥晚报 2021-11-16 00:58 大字

○张兴华主持自己抗美援朝文物陈列室的开幕仪式

一间地下室,藏身在居民楼内。推开木门,嘎吱声响,干燥的空气包裹着另一个时代,扑面而来。坑道用马灯、炮弹壳、棉衣……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用品,被陈列在地下室的展台上,朴素,却充满力量。“学习历史,必须得有基地,必须有实在的文物,才能让历史鲜活起来。”张兴华是这些文物的收藏者,也是安徽首间家庭式抗美援朝文物陈列室的创办者。从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的教授,到家庭式文物陈列室的创办者;从研究国防科技,到收集文物宣讲红色故事,张兴华一直无私地向后辈们贡献己有,将爱国情怀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地下室别有洞天

11月初,张兴华有些兴奋,他的家庭式抗美援朝文物陈列室就要筹备完毕了,80余件展出的文物,耗费了他13年的奔波。11月12日,他在文物陈列室里举办了小型的开幕仪式,邀请了军休所里的抗美援朝老兵。

记者走进他的文物陈列室,面积不大,20平方米左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有文物陈列展柜、历史资料展板,还有用来保护文物的专业设备。

墙上贴满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时间线和地图,还有抗美援朝期间的中外报纸。沿着墙边,是一排玻璃展柜,上面陈列着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物品。战士们戴的钢盔、医疗兵的袖章、志愿军向美联军散发的招降传单……

张兴华说,为了收集这些文物,他跑了很多地方,一处处拜访志愿军后人和文物收藏家,每一件文物都来之不易。

陈列室里的一件志愿军使用的90式钢盔,是他第一件收藏到的文物。记者凑近观察,却发现这件钢盔上还被焊上了把手,看着像是用来舀水的瓢。说起由来,张兴华说自己是“捡了漏”。

前几年,他沿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路径,四处探访。路过一座村子时,他偶然间发现一户村民用的水瓢很是特别,看着像是军用钢盔。他反复咂摸,发现水瓢上有四个通风孔,瓢内还有厂家的生产钢印。结合多年的历史研究,他判断这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使用的钢盔。表明意图后,村民欣然将“水瓢”出让给他。

陈列室免费对外开放

“朋友,我不是搞生意的,我是做公益的。”这是张兴华收集文物时的口头禅,也是他收集文物的初心。

回顾文物陈列室的创办历程,张兴华介绍,其实早年间,这间地下室是用来展出抗日战争的文物。“我从国内外收集到600多件文物,家里已经存放不下。2013年,合肥市军休一所协助我把家里的地下室改造为陈列室。改造后我决定免费对外开放,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历史、学习历史。”

从抗日战争文物展出到抗美援朝文物展出,陈列室的主题虽会随着展出的文物有所变化,但陈列室的原则始终不变。

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得知张兴华的事迹后,在去世前主动要把自己所有的奖章都留给他。这让张兴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公益之路。

张兴华说,陈列室对外开放后,不少企业提出要赞助合作,但都被他拒绝。“收集文物虽然开销不小,但我的初衷一直都是通过文物,做历史研究,公益宣讲中华民族的历史。这是一件纯粹的事情,不能让它变得功利。”

废旧冰箱成文物收纳箱

陈列室内展出的文物,只是张兴华收藏中的一小部分。在他家中,还珍藏着许多文物。文物放不下,他就把家里废旧的冰箱改造成收纳箱,在里面整齐码放着各类纪念章。

平日里,他不喜在人面前“显摆”自己的收藏,但在公益宣讲中,他却“倾囊而出”,带着自己的一箱箱文物走进校园、社区和图书馆。

“讲历史不能空讲,只有文物,才能让后辈真切感受到,战争是什么样的,历史又是什么样的。”面对社区组织的邀请授课,张兴华有求必应,甚至自掏路费,带上他收集来的文物,为公众开展文物展示与讲解会、历史交流会等。在外讲课,按照政策会有讲课费,他也从来不肯收。

此外,他还帮助安徽革命烈士事迹纪念馆、安徽省档案馆等征集抗战文物400余件,并向淞沪抗战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加拿大亚洲二战史实纪念馆捐赠珍贵文物,填补它们的馆藏空白。

年轻时,张兴华钻研军事科学技术,大半辈子都投身于国防事业;退休后,他又发挥余热,做起了文物收集和历史宣讲。张兴华说,走在公益的路上,也让75岁的他更有力量。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文 王浩/摄 通讯员 汪晨茜

新闻推荐

十大新兴产业展区 展示安徽省产业新亮点

(上接1版)并初步构建了从基础设施、技术、产品到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目前,全省已经集聚了科大讯飞、华米科...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