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有个庐剧团,还得做瓦匠活补贴家用

新安晚报 2021-10-31 09:12 大字

温俊俊和陈君子夫妻二人都是群艺庐剧团的成员,也都出生在庐剧世家。家里几代人都是庐剧演员,可以说庐剧陪伴他们从小到大,两个人也是因戏结缘,走到一起。

因戏结缘走到一起

“那个时候我在基层演出,我家里是搞剧团的,属于私营剧团,他是在别的团演出,来我们剧团演过戏。”陈君子回忆起和爱人温俊俊的相识,觉得很有缘分。听说他在那边剧团演出还不错,父亲就想找他一起合作,温俊俊欣然应允,就这样,他俩把剧团撑了起来。

说起这段故事,陈君子有些不好意思。“他为了帮助我的剧团接业务做了很多事,我就特别感动,觉得他这个人挺老实的,然后我心里就有那个想法了。”陈君子还讲了两个人恋爱时的小故事,“当时他们家有一个阿姨在团里,她觉得我天天跟着俊俊一起跑进跑出的,俩人肯定有希望,还打电话给他父母,他父母特别到团里来看我。”

因庐剧结缘的两个人,结婚后因为照顾家庭的原因,解散了自己的剧团,一起来到现在的剧团工作。

民营剧团生存艰难

温俊俊说,现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扶持戏剧行业的发展,但是作为民营剧团,因为戏剧的受众少,演出机会少,除了国家扶持的文化下乡、戏曲进校园活动之外,能接到的商业演出比较少,收入十分不稳定。“在安徽这边,北面有推剧、梆子戏,南面有黄梅戏,还有京剧、豫剧这种大剧种,庐剧就是我们皖中这一片听得多,因为有方言,在别的地方不一定吃得开。”

在这样的情况下,庐剧的生存境况就格外艰难。“去年疫情期间,我们几乎要‘颗粒无收’了。”温俊俊说,“我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有演出就能赚钱,去年因为疫情,几乎没有演出的机会。”收入不多的情况下,民营剧团往往是一人做几个人的工作,“我也做道具、导演,除了编剧得专人来做,其他什么活儿都干。”

疫情期间,剧团里的人员流失十分严重。温俊俊无奈地说,“很多人都去打工去了,干什么工作的都有。今年疫情好转后又回来了一些。其实像我们从小唱戏的,我们对戏剧是有感情的,肯定还是想从事这个行业,但凡有生活能力是不愿意转行的,但是现在吃饭都困难的情况下,没有办法。”温俊俊的父亲做瓦匠工作,在没有演出的时候,温俊俊就去给父亲帮忙。但是,哪怕在这样的情况下,夫妻两人还是没有想过转行。

面临后继无人难题

目前,庐剧剧团还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难题。温俊俊是1987年出生的,剧团里像他这么大的还有几个,再年轻的就没有了。温俊俊说,“我们挑苗子,首先要愿意来学戏,然后还要自身条件好,嗓音好,扮相好,挑到一个好苗子非常难。”

温俊俊介绍说,他们学戏的时候是非常辛苦的,“我们那时候从早到晚都是压腿、踢腿、下腰,虽然唱戏分文戏和武戏,但是基本功是一样的,这些都要练。练不好还要挨打,哪怕是自己家的孩子也照打不误。”温俊俊觉得,现在的孩子无法像原来那么教,自然也练不出专业的表演,很多孩子将学戏当成业余爱好,但是让他进行专业强度的训练,走专业道路,他们可能都很难坚持。

“我自己的孩子,我也不打算让他走我们这条路了,偶尔也会教他们唱两句,但是我不让他们干这一行。”温俊俊说到这里也很无奈,“因为这一行吃饭太难了。”

好苗子难选,基本功难练,作为行业谋生难,这是温俊俊认为的,戏剧传承的难题所在。“我们庐剧分上、中、下三路,分别在皖东、皖中、皖西地区,现在皖中合肥这边还有一支官方的庐剧团,皖西六安那边也还有一支官方的庐剧团,其他地方已经没有官方的剧团了,民营的我也没听说几家。”据温俊俊介绍,虽然都是庐剧,这三个地方的唱腔会有细微的不同,这样下去,皖东这支可能就传不下去了。“以后人们可能能听到录音,看到录像,但是看现场的表演就比较难了。”温俊俊充满惋惜之情。

但是对于未来,夫妻俩并没有放弃。“我们剧团现在能干就继续干,不能干就解散。我们夫妻俩现在还打算继续做,直到做不下去的那天。”。

新闻推荐

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全省首届小学校长思政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肥举行

本报讯10月28~29日,由省委宣传部思政处、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安徽省首届小学校长思政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合肥市...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