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袁隆平的世界》:母爱如阳光

青岛早报 2021-06-12 06:23 大字

前不久,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幸辞世。消息传来,举国悲恸。他对全人类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农业科研领域,他是功勋卓著的巨人。在现实生活中,他性格开朗和蔼可亲,就像邻家一位慈祥的爷爷。

袁隆平生于1930年,一生经历了许多社会动荡,对世界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认知。他曾经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读了这句话,我不禁思考,如果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那是什么原因唯独让袁隆平这粒种子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成长为杂交水稻之父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呢?

著名作家陈启文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 《袁隆平的世界》,2019年9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而今重新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部报告文学由 《人就像一粒种子》《第五大发明》《还原袁隆平》等十三个章节组成,不仅追溯了袁隆平的家族谱系和父辈生平,更详细记述了袁隆平的童年时光,深入探寻了袁隆平“这一粒种子”萌芽生长茁壮的过程,还原出这位从中国稻田走向世界的农业科学家的漫长科学探索之路。

纵观全书可以看出,对袁隆平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的母亲。袁母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令幼年时的袁隆平受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启蒙。他这样回忆母亲:“母亲是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人。她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 ”

袁母受过良好的教育,会讲一口流利的字正腔圆的英语;她爱花,喜欢将信手采来的野花野草插入花瓶,摆在阳台上。阳光,鲜花,还有母亲脸上洋溢的绽放如鲜花的灿烂笑容,一直让袁隆平记忆犹新。

1935至1936年间,抗日战争已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当时的袁隆平才五六岁。在战争即将来临的阴霾下,一家人能活下来已属不易,袁父在不堪重负中用坚韧的微笑来化解沉重,袁母则以举重若轻的乐观和知性的豁达,为家人营造出一种优雅别致的生活,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袁隆平很小的时候,袁母就教他读尼采的书。尼采说过:“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 ”他还说:“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地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幼年的袁隆平虽然似懂非懂,但“爱、创造、超越”这几个词却从此深植他的心灵,并成为他一生孜孜追求的关键词。

袁母和其他母亲一样,会在夏夜乘凉的时候给孩子们讲故事。她给袁隆平兄弟几个既讲古老的中国传统故事,也讲 《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野天鹅》《皇帝的新装》等外国童话故事。而最令袁隆平着迷的是一个关于狐狸的寓言故事:一只胖狐狸想钻过墙洞吃院子里的葡萄,但墙洞太小了,它钻不过去。于是它饿了七天,终于钻了过去。钻进墙洞后,狐狸对着院里的葡萄一阵狼吞虎咽,吃撑后又钻不出墙洞了,只好在院子里躲了七天,又饿了七天,才钻了出来。

这则故事没有什么特别,但袁母讲故事的方式却非同一般。讲完狐狸的故事后,她问孩子们:“你们说这只狐狸是聪明呢还是愚蠢呢?”她从不给孩子们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去想。袁隆平就是在自己的不断思考中,对这则狐狸的故事有了深刻的体悟:一个人不能没有目标,但也不能太贪心,否则就算你再聪明、再用心,在费尽了心机达到了目的后,到头来还是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什么也没有得到。

在袁隆平的童年记忆中,有许多是关于母亲的:袁母不是农人,却深知稼穑之艰辛,她曾带着孩子们去拜谒距离汉口不远处的神农洞;她在勉强维持家人温饱的饥荒年代,把口袋里仅剩的两角钱给了乞讨的耍猴老人;对于袁隆平学农的选择,她怕他将来受苦,虽不赞成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尊重和放手。

袁隆平一生深爱着母亲:“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但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袁母病重时,正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生死关头,袁隆平正在长沙主持一个重要的杂交水稻现场会。等到会议一结束,他立马往家赶,还是没赶上见母亲最后一面。

如果说袁隆平是一粒神奇的种子,那么袁母就是让这粒种子发挥巨大能量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我们在向袁隆平致敬的同时,也应该向袁母致敬。

作者简介:乔欢,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新闻推荐

合巢产业新城今年将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5个

晨刊讯5月31日,合巢产业新城首个工业项目——安徽皖维集团年产700万平方米聚乙烯醇光学薄膜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项目建成...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