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合肥 追赶合肥 奋勇争先开新局(中) 科创高地的“成长密码”
记者参观了解维信诺最新柔性屏产品记者 郑远 摄
□记者 王世宁 赵云涛 谢芸
邓健 张永胜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前途命运。
从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大科学装置,到全球最高水平的柔性屏生产线,再到领跑智能语音产业的“中国声谷”,合肥这座高含金量的“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呈现出独特的科技能级和产业视野。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这座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城市,坚持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实现3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入围全球科研城市20强,跻身GDP“万亿俱乐部”。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跨越之路,合肥如何开辟?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征途中,芜湖何处发力?
科创合肥的“成长密码”,值得深度审视。
战略得当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从停建地铁留下京东方,到压下重注投资长鑫,再到主动迎接无路可退的蔚来汽车……一系列动作背后,是合肥拥抱科技创新的坚定决心。
“机会需要创造,创新才有机会。我们一直重点关注科技含量高、市场有需求、国家有需要的新兴产业。”合肥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说,尽管对每一分钱,政府都是算了又算、锱铢必较,但花在科技创新上的钱,合肥从未犹豫过。因此,在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前,政府会充分研究相关行业,与企业团队、合作模式充分交流,并邀请权威机构评估论证,在深入研判基础上科学、民主决策。
可能有人会问,论资源禀赋,合肥没有过人之处。这些年为何能吸引众多科技企业落户?
合肥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一是引进有成长潜力的企业,通过嫁接资源,赋能企业发展。二是将本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策支持,孵化科技企业。京东方、蔚来汽车属于前者,科大讯飞、科大国盾则属后者。
北有“中国屏”,西有“中国芯”,中有“中国声”,南有“中国车”……在合肥走走看看,很容易感受到这里创新氛围浓厚、创新活力奔涌、创新企业“铺天盖地”。
作为“人工智能国家队成员”的科大讯飞,始终坚持每年拿出营收的20%搞研发。“十三五”期间,企业战绩斐然:在人工智能核心赛事上夺得40余个世界冠军;讯飞翻译机占据行业市场份额70%以上。科大讯飞还不遗余力助力合肥建设 “城市大脑”,搭建起 “一屏管全城”的精细治理新场景。
在京东方合肥全球首条10.5代线工厂,四大生产环节有三大环节实现全自动化,75英寸大尺寸超高清液晶显示屏在这里惊艳问世。企业缔造了年专利申请数量、首发产品覆盖率全球业内第一,液晶显示器件总出货量、六大主要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等一系列 “神话”。
科技型企业已成为推动合肥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在合肥市科技成果登记、技术合同交易、专利授权、全社会研发投入等创新指标中,企业占比达七成以上。2020年,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328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5.6%,占全市工业比重达51.6%。
“枝繁叶茂,系于根深。要想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必须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合肥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周健表示。
供给充足 加速成果转化应用
维信诺生产的曲面屏、对折屏、环绕屏等广泛应用于穿戴、移动终端、车载等领域。去年12月,维信诺合肥工厂第六代全柔AMOLED生产线正式点亮,一跃成为全球AMOLED的最高水平线。在它的周围,一个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更在加速崛起。
“产业要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必须强。我们积累了9200多项专利,主导并参与了4项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构建了完整可持续的研发和产业化平台,确立了以量产为导向、从基础研究到中试再到量产的发展模式。”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德强表示。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从集成电路到新型显示,从人工智能到量子技术,近年来,合肥走的每一步都瞄准产业化进行技术革新,边创新边产业化,形成点上突破、快速成链、生态成群的良性发展过程。
“强化源头供给,搭建转化桥梁,提升承接能力,是合肥推动科创与产业同频共振,加快转化生产力的几条关键路径。”合肥市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负责人高致远说。
据介绍,瞄准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前沿领域,合肥初步构建“1+4+11+N”创新平台体系,每年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组建产业技术联盟26家。同时,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研发,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合肥还以企业为主体,成立2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提升企业承接成果转化能力。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全生命周期创新链。我国首个人工智能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经过近七年发展,已入驻企业1024家,实现产值1060亿元。
在合肥,持续提升科技成果供给速度和质量的发展要义,映射到诸多科技企业的发展战略上。科大讯飞就提出的“顶天立地”发展战略——“顶天”指核心技术研发要国际领先,“立地”指研究成果必须大规模产业化,推动应用造福普通百姓生活。
“基础研究是创新源泉,产业发展是创新追求。所以,基础研究是‘最先一公里’,成果转化应用是‘最后一公里’,这两个一公里正是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牵住了它,谁就掌握了长远发展主动权。”合肥市发改委和科技局相关人士说。
视野放大 发挥优势多点发力
科创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城市赖之以盛。
自2018年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芜湖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走出了一条“以研发平台赋能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孵化研发平台”的新路子。然而,芜湖高水平科研机构不多、高端创新资源供给不足、创新扶持机制不完善等制约发展的瓶颈也日益凸显。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在加快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新征途中,在学习合肥、追赶合肥的新语境下,芜湖以科创破题高质量发展,该向何处发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年合肥在市两会提出“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并发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方案》提出,提升成果高质量供给水平,强化产业企业承接能力,推进成果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载体建设,构建高质量科技服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推动创新人才引进集聚等。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科技创新一定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要有大视野。”合肥市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士认为,对合肥和芜湖而言,找准城市比较优势,在区域协同发展大格局中制定“成长计划”尤为关键。一方面,芜湖民营经济发达,万人发明专利数领跑全省长达十年,如何以社会资本撬动科创要素集聚,如何以高价值发明专利赋能企业发展,是值得探索的课题。另一方面,芜湖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如何持续推进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交流合作、建设发展“科创飞地”,提升区域技术创新策源能力也显得意义非凡。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今日之芜湖,以科技创新实现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的使命任务艰巨。今年芜湖市科技工作聚焦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壮大研发创新主力军、打造创新成果孵化区、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营造开放包容创生态等方面,明确了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化科技项目攻关、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实施高新企业倍增计划、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创新政策供给等20多条具体任务。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奋进“十四五”,芜湖已经提出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满足发展需求的时代之问,必然会树立追求卓越的信心、攻坚克难的决心,持续热切地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新闻推荐
省疾控中心发出健康提示:近期如非必要,勿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本报消息据安徽新闻网报道,为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