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安徽的后辈现场悼念: 您的梦,我们继续追随
在过去的12年里,来自安徽的张永玲到访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多次,向袁隆平院士汇报工作,而这一次的汇报,却化作无尽的泪水。昨天告别仪式现场,她在心里向袁老做了最后一次汇报。“我会继承您的梦想,把种业这项事业继续开展下去。”
磕头送别
在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后,张永玲和同事赶忙买了从合肥南下的车票。她感到自己“心里被撞了一下”,怎么也不相信,这个喜欢眯着眼睛、面带微笑说话的老人就这样离开了。告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张永玲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和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一起鞠躬致哀。等同行的人走了,她留了下来,和袁老的家属一起,上前给老人磕了三个头,“非常不舍。”
昨天的告别仪式现场,张永玲看到前去拜祭的队伍排得特别长,看不到尽头。她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些老人不顾年事已高,由家人搀扶着进入现场拜祭。还有人控制不住情绪,蹲在原地,哭成泪人。拜祭现场堆满了送别的鲜花,鲜花寄托着民众对袁老的缅怀:“从此以后,碗中有米,心中有您”“奇迹来自泥土。一颗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
追随梦想
12年前,因为袁隆平院士的一句话——“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中国人的饭碗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满心三农情怀的张永玲跨行进入种业界,在安徽成立了种业公司,从事杂交水稻研发和推广。这些年,随着中国种业科研的实力不断加强,优良的品种层出不穷。张永玲记得,每当他们在杂交水稻工程上取得一些成绩,袁隆平院士总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有一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三亚的南繁基地举办了新品种高产栽培示范,张永玲团队的一个水稻品种Y两优17产量在众多品种中位居第二,亩产近900公斤。“结果出来之后刚好是中秋节,我突然接到了袁老的电话,他说我们这个品种取得高产,他高兴得很。”张永玲一下被袁老的声音感染了,在电话里,袁老还分析了他们和第一名的差距,鼓励他们继续进步。
“当时我心里就感慨,这么大的一个科学家,每天那么忙,还愿意就这么小的品种情况主动和我们交流。”张永玲记得,她每次去汇报工作,袁老都热情接待,带着她下地去看水稻的长势,请她吃饭。袁老对后辈的提携和关心,让张永玲心里格外的温暖。在她看来,这是袁老对杂交水稻事业的深厚感情使然,“他是真真正正把守护老百姓的饭碗当成终身事业的人”。
张永玲在很多场合听过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们要秉承袁老师的期待,追随他的梦想,擦干眼泪,把种业事业继续开展下去。”在告别仪式结束后,张永玲哽咽着说。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
新闻推荐
为配合淮海大道工程建设,现定于5月27日21:00至次日10:00对文忠大道至大众路之间的淮海大道路段沿线区域停气。恢复供气...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