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传播优秀中华文化

市场星报 2021-02-22 00:38 大字

安徽文艺出版社历经三年精心打造的《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项目,于2020年5月正式付梓,该项目是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入选了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项目。

丛书的出版激起了音乐学界热烈的讨论,戴嘉枋、刘康华、刘永福、项阳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纷纷为其撰写专业学术评论,核心期刊《音乐研究》在2020年3月刊设立了相关专栏,对丛书的学术内容和学术思想进行了专业讨论。

《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从音乐的结构、形态、特征等方面,对中国传统音乐再次进行了整体性的系统研究,在学科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延伸性,并对构建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具有指导作用。丛书涉及戏曲、民歌、民族器乐、民间说唱四个方面,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在国内音乐界尚属首次,大部分曲谱是由总编撰和分册作者长期采风积累所得,部分内容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的研究和出版属于抢救性保护,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丛书的曲谱内容和音频资料相当珍贵,更注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未出版前已经多次召开专业学术会议,得到了学界专家的一致认可,在会议中各位专家对项目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项目得到进一步完善。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立体化向读者呈现《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的内容,安徽文艺出版社此次借助了科技和融媒体的力量,在采风原始材料不清晰、杂音多的情况下,先用技术手段对采风片段重新进行数字化编辑,后又通过二维码扫描手段将重新编辑的数字化片段植入纸质图书,方便读者在阅读时随时聆听示范片段,同时结合乐谱实例和学术定义,对“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有了清晰明确的了解。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音乐学界才逐渐注意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现象,直到细分学科中民族音乐的提出,才让学术界开始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进行了社会、历史、人文、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的深层的思考,甚至有专家在研究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范本后提出了“中国音乐中的多声思维与多声技法,一点儿也不比西方的逊色”。不得不说中国的多声音乐有着形成的特殊性,并不像西方音乐那样对单音与和声进行了清楚的界定。很多时候是在音乐传唱过程中,人民自发性地对旋律进行了不同发音体的补充,如果人声过于单调,老百姓就加上锣、鼓、笛等乐器;如果一个乐器过于孤单,老百姓就用不同音质的人声对旋律加以补充,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旋律可以由不同人数的男女老少,用叠音、合音等手法加花改编旋律。

这些自发性的对传统音乐用“合”的手法改编的概念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也是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多声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这些多声音乐体现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一直追求和追寻的“和”的理念,人与人“和”,人与天“和”,人与环境“和”,现在我们更希望中国与世界“和”,这些理念通过我们的血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新闻推荐

外贸“逆势飘红”后 “世界超市”义乌新春开工按下快进键

义乌国际商贸城提前3天开市。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葛熔金摄2月20日,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比往年提前3天开业,开门率达80....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