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不一样的年俗 一样的“年”

合肥晚报 2021-02-09 00:40 大字

○过年吃到藏着硬币的饺子,是一种幸运

○团团圆圆年夜饭

○喜舞狮灯迎新年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悠久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得春节时的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像贴春联、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除夕守岁、拜年……不一而足。而安徽横跨长江、淮河,南北地域分界较为明显,因此年俗也就各有差异了。

过年“序曲”的民俗

春节可以说是老百姓最重视的节日了。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结束,其活动面之广,活动项目之多,活动时间之长,是其他传统节日无法相比的。因此各种民俗活动很多。

在安徽,不管是皖南还是皖北,过年一般都是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的。淮北俗话说,“过了腊月八,就把年来办”。腊八是进入春节活动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天,各地都要吃“腊八粥”。据《安徽省志·民俗志》记载,安徽不少地方,亲邻好友间还互赠腊八粥,并将腊八粥分给家禽家畜吃,还在果树、农具、门窗上都抹上一把粥,预祝家畜兴旺,果树茂盛;而皖南一带还要携腊八粥去祭扫祖坟。

除了吃腊八粥外,淮北一带还把腊月初八当做百无禁忌的“黄道吉日”,是男女订亲、婚嫁的喜庆佳期,故此日多办婚嫁喜事。

过年前还有两件重要的事——扫尘、祭灶。扫尘当然是为了干干净净迎新年。据《安徽省志·民俗志》记载,扫尘的传统日期为腊月十九,称为“扫尘日”,如遇特殊情况,可提前一、二日进行清扫,但不能推后。而祭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是希望灶神爷上天多说“好事”。而祭灶这天,有的地方晚上吃面条,面条象征吉祥如意,有的地方烙面饼,称“祭灶饼”。

过大年前还有个“小年”。这个“小年”在安徽也在两个日子——皖北一般是腊月二十三,皖南一般是腊月二十四。但不管是哪天,孩子们从这天开始提着灯笼放鞭炮,到处呈现过年的热闹气氛。晚餐菜肴丰富,仅次于除夕的“年饭”。这天晚上,有些地方还有一个惯例,即为已过门而未正式结婚的新媳妇正式拜堂成亲。这种结婚仪式比较简便,不张灯结彩,不惊动亲友。凡已出嫁的儿女必须返回婆家,不留娘家住宿。

年夜饭“南北”有差异

农历腊月三十晚上称为“除夕”。这也是春节民俗活动的高潮。或许是因为“民以食为天”吧,除夕的年俗更多的是体现在年夜饭上。

在皖南及皖中一带,年夜饭是非常讲究、非常奢侈的,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倾其所有拿出来。开席前,在堂前要挂上祖宗画,行“接祖”之礼。年夜饭的菜一般不会少于十个,且必须是双数,而不管家境如何,有几样菜是不可或缺的,土鸡,或焖或炖汤,大个整条的鱼,多用鲢子鱼,寓意年年有余。

当然,年夜饭桌上也有一些规矩,烧的鱼不可吃,这是说“有吃有余”、“年年有余”,因“余”与“鱼”谐音;只能用汤匙喝汤,不能端起汤碗淘汤。说年饭淘汤,当年就会多雨成灾;年饭要多煮,可连吃三四餐或多至三天,这表示粮食会年年有余;菜也不可吃完,名为“留碗底”;说话有禁忌。如吃猪蹄称为“元宝”“金钱爪”,鸡腿、排骨不能说吃骨头。肉、鱼丸、山粉丸也一律称“元宝”。

除此之外,年夜饭还要关起大门慢慢吃,因为要“慢慢过岁”,先吃完的放下碗筷后,也不要随便离席,就在原位上吸烟喝茶,待大家吃饱后,才离座撤席;撤席后,桌上及地上的残渣剩食,扫存室角中,不能倒屋外去。新年头三天不能倒垃圾,不能向屋外泼水,以防止“财源外流”。

皖北过年,吃同样是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则一定要吃自家包的肉馅饺子,有时还会放入硬币或红枣等信物,幸运吃到的人来年必有福气财气。而在皖西的寿县一带,过年还有一个很好玩的风俗——大年三十只吃一顿饭。因此,大年三十晚上是过年中最关键、最隆重的时候。所有人吃罢年夜饭后,年龄最长者将剩下的饭盛出,然后在灶上慢慢烹制锅巴,半个多小时后,一个整体锅状的锅巴就新鲜出炉了。这时,老人虔诚地用双手将它放在稻屯上(任何人不准吃),意味着来年大丰收。

吃过年夜饭,全家人围坐火盆边,喝茶、吃糕点、嗑瓜子、谈家常,或说故事、讲笑话,以享天伦之乐。儿童则提灯、放爆竹。全家厅堂、寝室及牛栏猪圈,都是灯火通明,大人不时巡视各室灯火,以防自灭。因通宵灯火明亮则为吉利,如中途熄灭则视为不祥。全家通宵不眠,这就是守岁。在皖中、皖南、皖西一带山区农村,还有“燃岁”之俗,即将大树根在火塘中燃烧,全家在烟气腾腾中围坐守岁,这称为“燃元宝火”。午夜要喝红糖水,吃红糖鸡蛋、红枣,称为“金元宝”。守岁叫“候岁”又叫“熬年”。

而在皖南徽州,除夕之夜还有“发灯”年俗,就是各家各户是晚必须处处灯火遍布,彻夜灯光通明,厅堂内外,楼上楼下,蜡烛台、小马灯、汽油灯、松明灯、走马灯、鱼灯、星灯、圆灯、方灯、荷花灯、南瓜灯……百灯齐上,灯灯齐亮,所谓“发灯发丁、家庭兴旺”,这是因为在徽州方言中,“灯”和“丁”是谐音的,因而有了以“灯”代“丁”的“发灯”年俗。太平西乡乌石镇还有—种很搞怪很有趣的年俗,打树。除夕的上午,由—家之主开头,—家人轮流用笤帚敲打房前屋后的一棵树,只打树枝树叶,不打树干树根,树怕伤皮嘛!这习俗意在驱赶掉—年的晦气,也暗含惩戒不成器家庭成员,期望其改正缺点的用意。

“拜年”与“闹元宵”

除夕一过,就迎来了新的一年。在春节期间,拜年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活动。

大年初一,一般都会早起迎春,小孩提灯笼,先给老年人叩头,谓之“拜早年”。每家都会备茶点招待客人,彼此见面时,相互说“新年好”、“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的吉利语言,边说边拱手致礼。初一这天,男女老幼都穿戴一新,婴幼儿童更是打扮得漂漂亮亮,惹人喜爱。

当然,各地的拜年还是大有区别的。据《安徽省志·民俗志》记载,淮北一带拜年的规矩是,初一拜叔,初二拜舅,初三、初四拜岳父;而皖中、皖西等地有登门拜年和敲门拜年之分,正月初二就开始登门拜年,不能迟于正月初七。“敲门拜年”就是指拜年者不进门,只在大门外呼唤拜年,双方只是相互招呼。如客在门外敲门呼唤:“开门拜年,开门拜年。”主人在门内回答:“劳贺劳驾,您是那位?”客答:“我是某某,前来府上拜年。”主人在门内致谢:“劳驾劳驾,谢谢!谢谢!”这样三言两语,一唤一答,就算拜了年。可以说既简单又尽到了礼俗。而在安徽省芜湖,则有“拜年不过五”的风俗。意思就是初二开始拜年,一般至初五就要结束。

客人登门拜年后即要热情招待,一般烧茶后再吃饭。烧茶是以面条、猪肉、鸡蛋、鸡腿等满满装一大碗,可饱饱地吃一顿。招待拜年客,有的用四个糖鲜蛋招待。皖南一带,习惯用五香茶叶蛋招待拜年客,叫“金元宝”。每人最少三四个蛋。如果两个蛋是失礼,这意味着“滚蛋”。

一年忙到头了,一般初一全家都要休息,不做任何事。但也有例外。例如在皖西山区,初一吃过年饭后,一些男性成员得上大山伐柴,按同音意为“发财”预兆。淮北有的地方,初一上午天气晴和,可套上牲口去犁一圈地,新一年可望有好收成。

春节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民俗,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俗谚有“正月十五大似年”。在这天,淮北一带早餐吃扁食,中餐添荤菜、喝酒,晚餐吃元宵。有些地方元宵节还会蒸“灯”。灯为面粉做成,面灯中为窝形便于放油,用火柴棒缠棉球插中间为灯芯,倒上芝麻油,就能点燃,通常按家里人口每人一个。

正月十五闹元宵,主要活动就是闹花灯。安徽不少地方都有这个习俗。舞龙—般由十几个壮汉协调进行,有时还佐以年轻姑娘挑花篮,歌之舞之。龙灯进村子—定要走上水(即顺河而上),接灯则要在舞龙队伍靠近时燃放鞭炮。龙灯先在大门前闪跃腾挪—番,然后登堂表演—些较高难度的动作,主家要跪地拜龙,祈求来年幸福—家平安。在赠给龙班主几条糕点—个红包后,主家可扯下—根龙须收藏,日后缝在家中小儿的衣衫里,据说能壮胆驱邪。

元宵节一过,一般就表示春节基本结束,恢复了正常生活。但在皖西一些地方,群众以正月十六为“吉祥日”,是日走访亲友,谓之“跑百病”。淮北一带,许多人家在这一天嫁闺女,也有的在这一天接闺女回娘家。多数中青年妇女则在这天走娘家,带孩子一道,提着面粉担的“大雁”和年货礼篮去孝敬父母。

而手艺人则—般选在正月初八开工,也是取发的意思。上工的第—户东家老板要放鞭炮,以示隆重,并赠与手艺人—条方片糕,手艺人又以此糕回赠,以示高来高去,彼此登高。此外,东家除本分工资之外还要包给手艺人—个红包,多则百元,少则五元十元,无人见怪,无非图个开张大吉。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过春节的隆重,就在于它处在新旧的时间节点上,贺年、团年、拜年等年俗活动汇聚着人们的亲情、友情、恋情等,包含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虽然由于地域等不同,年俗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但不一样的年俗一样的“年”,表达的都是人们以喜悦、期盼的心情迎接新春的到来。□程堂义

新闻推荐

国家发改委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江苏安徽共同推进实施

2020年12月15日,南京地铁一号线列车穿过长干门。人民视觉资料图中新网2月8日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