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有书香 □万保芳
虽然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自小就酷爱读书。
我的阅读爱好是从读小画书开始的。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我家兄弟姐妹又多,更是雪上加霜。记得一年级时,我经常在上学的路上捡拾农民遗落的黄麻到大队的代销店卖。有时为了多卖几分钱,甚至在黄麻里塞土坷垃或者碎石子,磅秤的阿姨也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拿到钱后,我总是欢欣雀跃地直奔学校后面的那家书店,买那几本平时摩挲了很多遍的小画书。
大约在四五年级,我着迷于一本叫《故事会》的杂志。相对于小画书来说,杂志价格更高些,平时我总是在书店囫囵吞枣地读几行,时间久了,经常招来书店老板的白眼。庆幸的是,同村的同学群英也喜欢这本杂志,她家条件好,每期必买,看完就借给我。有一次我们读了《故事会》刊登的一部中篇小说,名字到现在我还记得,叫《母爱无涯》。这部小说分上、中、下三部,在《故事会》里三期连载。当时《故事会》还是月刊,所以我们是读了上部盼中部,中部来了又望眼欲穿地等下部。可是,下部刊出来时,书店老板家中有事,不仅没去县城进书,连书店也关门了。那几天,我走路无精打采、唉声叹气的。后来,还是群英的爸爸经不住群英的软磨硬缠,去城里买回了那一期的《故事会》,我们攥着书高兴得手舞足蹈。
我第一次接触中国古典名著是在初中,不是四大名著,而是陈汝珍的《镜花缘》。虽然当时书中很多地方看不懂,但那精彩离奇的故事,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给我打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神秘世界,让我手不释卷。那个时期,我也开始读大量的外国文学著作:《汤姆叔叔的小屋》、《简·爱》、《孤星血泪》……能读到这些名著,归功于当时正上大学的二哥。每次放假回来他都给我带中外名著,他还说我以前读的书知识面太窄。
每天吃过晚饭,我都趴在那张油光可鉴的饭桌上,写完作业就读书。从书中,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精彩的人生,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高中时,有一个人对我的读书兴趣影响很大,他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周纯章。周老师是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热爱文学,经常给我们推荐各种值得阅读的书籍。其中《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对我的影响很大。这是一本自传体、纪实性的小说,作者周励讲述的是自己只身闯荡美国,能屈能伸、自我奋斗的生活历程。周老师让我读这本书,是有深意的。当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下降,从曾经的优等生变成班里最不出彩的一个,我苦闷,忧郁,气馁,无助,甚至动了弃学打工的念头。记得书的扉页上作者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祖国和能在困境中发现自身价值的人”,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后来,我奋发图强,努力拼搏,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与那本书给我的勇气、信心和力量是分不开的。
上大学后,学习相对轻松些,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图书室度过的。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眨眼我工作都二十多年了,但读书的兴趣从未丢弃,相反,经过岁月的沉淀,我对书的热爱更加强烈,读书的兴趣也愈加浓厚。现在,我的床头一直都有几本书。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关上手机,在柔和的灯光下,把书打开,轻嗅墨香,轻抚上面的每个文字,一种人生路上有书香陪伴的幸福感就会从心底飘散开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存在政策兑现门槛较高、缺人才等问题,省人大代表、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志峰建议,要...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