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汪昌林做客徽派畅谈艺术创作理念 不断行走,不断遇见“初见”
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美协水彩画
艺委会副主任汪昌林日前做客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栏目,虽然荣誉不少、作品等身,但眼前的汪昌林更想分享的是自己不停的步履,用中国水墨的精神去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汪昌林说,初见是最美好的一瞬间,而最好的风景永远都在路上,因为牵引自己远行的远方存在着一次次初见。不停地走,不停地发现,没有固步自封,这也是汪昌林的艺术理念。
初见的美好印在心底小人书藏着童年记忆
徽派:印象很深是您的一次画展的主题词叫“初见”,能说说您和书画初见的美丽吗?
汪昌林:那是去年年底,为了迎接农历新年,在蜀山脚下的半边街举办的一个写生精品展,展前,我请我的好友、学者宁燕女士撰写画展前言。她以“初见”为画展命名,此出于清词人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我特别喜欢词中的意境。人与人相逢,第一印象的美好是多么重要!那会留在记忆里、留在灵魂的深处。回想起来,我儿时就喜欢画画,梦想长大后能当个画家。
徽派:那时候有偶像吗?
汪昌林:儿时的条件下,小人书就是我最好的摹本,小人书里蕴含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其中的油画、国画、线描、水粉、水彩等造型都极为准确,基本功也非常扎实。
徽派:哦,原来您的绘画启蒙来源竟如此独特!
汪昌林:没错。后来考学时,我第一学历选的是当时比较热门的工艺美术专业。读研时,我选择了中国画专业。
用心描绘先打动自己丈量山川别走马观花
徽派:非常坚定以绘画作为职业,您的热情从哪儿来的呢?
汪昌林:首先是儿时种下的那颗美好的种子,然后在心中发芽、生根、成长,孩提时,虽只是一种涂鸦,但,妙趣横生!上大学以后是系统学习,油画、中国画、水彩和水粉等都要学。外出写生,慢慢地开始创作一些作品。工作以后也从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我几乎把所有工作以外的节假日,都用在外出写生和绘画创作里了。从1990年起至2015年间,我的油画、水彩画、中国画作品先后入选国内外大展数十次,也多次获得主要奖项。毕业后,我做过设计师工作,也教过书,后来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获得了“自由”,从此步入了职业艺术家的行列,我很幸运,这正是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徽派:那你后来的绘画有什么方向吗?
汪昌林:我的第一个绘画创作主题是从行走安徽开始的。前后用了二十年时光,完成了近百幅油画《色彩徽州》系列、数百幅水彩画《人文安徽》系列,并于2010年10月,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色彩徽州——汪昌林油画作品展》。
徽派:什么时候画什么可有明确方向?
汪昌林:我不给自己定大目标,目标太大走到一定程度会觉得很难实现,会容易松懈。我基本三五年,定个小目标,然后往前走。先走出合肥画安徽,你看我的画都是阳光灿烂色彩斑斓的,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
徽派:对作品你会有什么样的要求?
汪昌林:每幅作品你都得付出真情实感、用心去描绘,要知道作品的第一个观众是你自己,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一幅作品能打动所有观众是不可能的,只有感动了自己,才有可能感染他人。
徽派:什么时候开始写生中国的?
汪昌林:最近二十年,我基本上都在各地写生。祖国变化太大了!坐上高铁日行几千公里,不可思议,也非常自豪!想当初,我外出写生,交通工具还只是拖拉机、三轮车,在狭窄而泥泞的土石路上颠簸,下车后灰头土脸简直是常见的现象。如今,祖国所有的村镇都通上了柏油路,就在这五年、十年间,变化太大了。这么多年行走,我把三十年前的作品拿出来,进行对比,变化就出来了。
徽派:第一次走出安徽,给你的冲击有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汪昌林:初见嘛。我始终在行走,各地的美景牵引着我,路上美的东西太多了。行走就会有故事,每张作品都会有故事。记得我在敦煌写生时,从南方来了一批学美术的学生,看完我现场写生的作品后,竟然激动地给我鼓起了掌,他们纷纷与我拍照留念、找我签名,有个女生没有本子,说,老师,您就在我背上签名吧?
徽派:一般出去一趟待多久?
汪昌林:少则一个月,多则三四个月。随着年龄增长,我觉得要多思考。比如到云南,首先要做功课,线路要排好,美食、民俗、典故等风土人情你都得要一一了解,之后才会动笔,才有灵感,画面自然就鲜活了,你不能走马观花。这是我这些年写生的一些感受。
行走本身是一幅大作品水墨最能代表东方情怀
徽派:您用画笔记录山川大河人文风情,那您觉得绘画和摄影的价值相比呢?
汪昌林:两个概念。两种艺术表现形式。有需求就有存在价值。不矛盾。摄影作品也好,绘画也好,文学、音乐也罢,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深入生活,有真情实感,否则作品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徽派:汪老师,您行走就是为了会画画吗?
汪昌林:不!我个人觉得,我的行走过程本身就是一幅宏大的创作。我还会不停地前行,“初见”不同的风景、风情,没有见过的景物都是初见。当然,前行还有另一层的含义:通过几十年从水彩画到油画再到中国画的实践和探索,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中国水墨画里蕴含着无穷的韵味和魅力。近10年来,我心无旁骛地用水墨写生的形式投入到我的“行走中国”的绘画创作之中。
徽派:您每一次“行走”都能让您走心和动情吗?
汪昌林:是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年轻时,我还觉得油画画得很过瘾,大笔触、强肌理,可以反复涂抹,那好豪放、帅气呀!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在视觉艺术领域里,最能代表东方人文情怀的还是中国水墨。我现在着迷的正是中国水墨。中国人血液不仅流着血,还流着墨汁。
艺术创作不能固步自封初见的男孩一直在路上
徽派:那您在创作上有没有技巧方面的挑战呢?
汪昌林:我把油画、水彩、中国水墨等技巧及技法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画的“魂”始终没有丢,所以得心应手。你再看看我作品里的线条运用,虽然用线很多,但顺着每一条线看,都有节奏和力度,这不是我故意“炫技”,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徽派:您独特的“行走”和创作方式还会继续吗?
汪昌林: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我最喜欢的两句话,有时候,画的时候能体验到。全身心投入,出来的肯定是好作品。不断向前、创新,反之,固步自封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徽派:初见的那个小男孩的热情一直延续下去吗?
汪昌林:我很幸运,我拥有一个好家庭、还碰到了好老师,当然还遇到了伟大的时代。艺无止境,你只有向前走,才能不断产生新的灵感,迸发新的理念。
徽派:您正在进行的课题又是什么呢?
汪昌林:《华夏之光》——行走黄河、长江、长城系列写生长卷。长城系列长卷,我前后用了五年时间已经完成,历经阳关、玉门关、嘉峪关、偏头关、镇北台、杀虎口关、平型关、雁门关、娘子关、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黄崖关、山海关,著名的万里长城十三关都画了。黄河行系列长卷,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黄河源头,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已画到河南段。长江行系列长卷,从青海、西藏、云南,已画到四川。事是干不完的。
徽派:您给自己的艺术道路做一个总结吧。
汪昌林:几十年的艺术创作行走生涯,感悟最深刻的是你不断往前行走,就会不断有新的初见,只有前行,你才会发现自己需要最美好的东西,而最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蒋楠楠
新闻推荐
法治评论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