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历史永传的佳话 读单霁翔《大运河飘来紫禁城》
□刘小兵
大运河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留给世界的宝贵物质财富,它在沟通南北经济,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要分门别类阐述大运河对中国经济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它所呈现出的体量绝对是可观的。即便撷取其中的一段截面,大运河的风采也足以令人动容。以此作为考量,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的单霁翔,从紫禁城和大运河的关系入手,所著的《大运河飘来紫禁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鲜活的运河文化图。
作为已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大运河,它有着近2500年的悠久历史,全长约3200公里,流经国内30多座城市。它是世界开掘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河。书中,单霁翔以明成祖朱棣修建紫禁城为主线,从政治、经济、科技、历史、文化等不同的维度,详解了大运河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修建北京紫禁城的城市建设中,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当年,营建紫禁城的砖石、木材、以及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料,包括后期修建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园所需的所谓“寿工砖”,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大运河的航运,运抵到京城的。现今,北京通州一带,仍还保留有部分当年漕运的遗址。就连它们现今的地名,也氤氲着浓厚的历史余韵,如负责堆放皇木的“皇木厂村”,负责城砖储存的“砖厂村”等村舍,仿佛依然在无声地叙说着两千多年前的繁华与兴盛。即便在当地河道和沿岸一带,打捞和挖掘出的沉木、残缺的“京砖”,也能从它们的一鳞半爪里,依稀观照出当年修建紫禁城的盛况。
大运河这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将藏在云贵川原始森林里的珍贵楠木、硬合欢木、东北的松木,远在苏州烧制的“金砖”,安徽、河南、山东等四省官窑烧制的墙砖,这些最能代表各地风物,体现工匠高超技能,见证当时科技文化繁荣发展的物什,悉数运到了北京,用于建造紫禁城的厅台楼阁和皇城宫殿。期间,大运河不但是一条漕运的河流,还是一条维系南北文化的文明“飘带”,循着它的指引,人们不断破解文明发展中的道道谜题,并赋予了人们众多的生活智慧。彼时,一些几十米长的珍贵原本,难以搭载船运,聪明的匠人们就利用大运河的流向,依靠河水自身的力量,将这些原本漂送到北京通州一带,然后再借助陆路,运送到紫禁城修筑现场。当时,修建紫禁城所需的一些花岗岩,大多采自河北曲阳,巨大的石料在运送中同样困难重重。睿智的匠人们就想法设法在秋冬之季,靠沿路打井,泼水成冰,以“陆上运河”的方式,将所需石料完好如初地运达到目的地,由此体现出很高的物质文明。
从地理意义上说,大运河充分展示了人工河道的航运价值,并就此奠定了紫禁城600年的辉煌。即便从整个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脉胳来看,这条古老的运河,在传承文明,赓续文化的进程中,更是扮演了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从饮食娱乐到穿着配饰,从昆腔戏曲到苏氏园林,无不润物细无声地涵养着北京,紫禁城内更是随时可见江南的影响。特别是苏州的工匠们,除了担承着建造紫禁城的重任外,还在宫廷用品的制造修补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并为振兴北京的手工艺品制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更多代表南方的一些特色文化,也伴随着大运河的日夜流淌,在整个北京城广为传播。如今,通州享誉海内外的汤氏面塑艺术、运河船工号子、运河龙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当年中华大地文明互鉴,南北文化兼收并蓄的结果。
此外,全书还专题介绍了沈括、郭守敬、宋礼,这些大运河的“设计总监”们,为大运河的修浚整饬注入了哪些智慧,运河如何繁荣了生产商业、丰富了民俗生活等内容,以此进一步凸显大运河在中国经济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鲜活的历史,永传的佳话,愿人们在关注大运河前世今生的同时,也期望全社会能投入更多的力量,守望相助,精心保护好我们这条“民族流动的血脉”。
新闻推荐
本报讯毛集实验区工委、管委高度重视党报党刊发行征订工作,把2021年度党报党刊征订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将党...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