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尺千年 探秘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
在安徽省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古籍修复师正在小心翼翼地对破损的古籍书页进行修复。
这是一本民国时期的古籍,已严重絮化。
修复师用清水对古籍书页进行喷平。
古籍修复所使用的各种工具。
修复完成的古籍。
修复师对修复过的书页进行修整。
修复师正对古籍书页进行修补。
遭受虫蛀的清朝古籍。
修复师将厚厚的古籍搬出准备修复。
古籍修复师用毛笔将册页孔洞边缘均匀涂上浆糊,用纸贴好之后,多余的边缘再拿镊子一点点小心翼翼地撕掉。在修复师的手下,各式的刷子、小刀和种类繁多的手工纸,成了最好的“手术工具”。
12月10日,这本来自康熙年间的线装书,在历经颠沛流离之后,正“躺”在安徽省图书馆内的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中,在被呵护中重新焕发生机。
记者观察到,整个房间里,各种工具的声音此起彼伏,却意外地让人觉得安静。配纸、拆书、溜口、修补、折页、锤书、装订,日复一日。在古籍书页修复区,修复师在透光板上裁剪大小合适的纸张,并粘贴到古籍的破损处。看似简单的步骤,需要格外细致。修复古籍书页特制的“浆糊”是用小麦淀粉做的,黏性好且不伤害古籍。此外,修复古籍的纸张也是有考究的,颜色、材质与古籍无限接近。
古籍历经千年,遭遇各种“疾病”的侵袭,在流传过程中也常常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出现酸化、老化、霉蚀、粘连、虫蛀、絮化、撕裂、缺损、烬毁、线断等现象,“古籍修复”因此应运而生。
今年9月,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成果展在国家图书馆展示。其中,安徽省图书馆入选了两部作品,展现“纸张背后的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修复师的“匠心”“匠艺”。
其中,古籍修复师臧春华修复的《正德三年进士登科录》,全国仅存两部。书页脏污、缺失、残破、顺序颠倒且有受潮、水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他通过分解书册和比对国家图书馆所藏全本,采取清洗、增补书叶、修补书皮、接补天头、改装书册、残片修复及保护等方式进行修复,为同行提供了借鉴参考样例。另一部入选作品《百花诗》由耿宁修复,是珍贵的徽州文献。采用纸浆补书机和手工修补相结合的方式,细致拼接书页碎片,在还原其独特的装帧形式时,展现了“修旧如旧”的技法魅力。
2016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在安徽省图书馆揭牌。近年来,来自上海图书馆的资深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担任安徽传习所导师,带领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修复人员全面开展传习工作。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成立后,把培养古籍修复人才与开展传习项目结合起来,通过修复实践开展教学和传授工作,实现建设、培训、修复三者互动互进。
近年来,安徽省图书馆对馆藏的古籍善本进行数字化加工,制作成电子书,在局域网及互联网上免费给读者使用。“保护古籍,让这些资源能够服务社会和传承文明,是图书馆人的使命和责任。”安徽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畅/文 李福凯/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停放在企业厂区门口的电动车接连被盗,日前,肥东经开区派出所利用电动车牌照所属信息,成功破获了这起电动车被盗案。据...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