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好的意见建议要能用快用多用尽用
12月2日下午,市社情民意座谈会召开,围绕“加快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协商议政、建言献策。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爱华出席并讲话。市领导韩冰、罗云峰、韦弋、陈晓波、赵明,市政协副主席及秘书长等出席。
会议听取了市政协关于加快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建议,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协委员作了发言。虞爱华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并要求有关部门对这些意见建议要能用快用多用尽用。以下对本次会议上专家学者和政协委员的发言予以简要摘登。
提升创新 瞄准内需 深度融合
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徐 超
以创新为第一要务,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及国家级科研机构。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合作,深化与国际顶级研究机构的交流互动,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传统家电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中必须不断追踪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瞄准内需的产业制高点,凝心聚力促发展。要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瞄准内需产业制高点,精准引进契合合肥市发展战略的重大牵引性项目,引育龙头企业的同时,持续促进现有龙头企业提质增效。
密切关注未来五年跨界融合机遇,找准新的突破口。未来全球的新兴科技会有巨大的跨界融合,智能产品与智能化服务的增量需要与多个领域进行融合。医疗电子器械+人工智能站上行业新风口,智能车载设备等汽车电子成为市场投资热点,专用芯片将成为集成电路市场大势所趋。
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市政协委员、安徽数据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鑫坤
强化前沿基础理论探索与研究。加强国际、国内科研信息调研力度,结合合肥人工智能发展特色,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研机构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对区域性行业和产业形成有力支撑。
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兴网络、“云、边、端”智能基础设施、智能算力建设,对人工智能安全和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数据要素,研究创新的开放和共享机制,进一步降低人工智能企业在数据、算力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成本,构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
提升科技成果保护和转化的战略高度。通过专题培训,宣讲和政策引导,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国际化保护意识;在合肥遴选一批具有国际化高度和前瞻性意义的科技成果,专业引导,助力推进国际化专利、国际化标准的申请与保护,提升人工智能领域在国际专利和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中,为占领科技高地做长足打算。
创新驱动数据赋能
致公党员、安徽天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琳
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建设交叉前沿研究平台。支持大院大所大企业合作创新,建设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协同创新平台,探索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中心。
夯实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和培育一批企业级平台,加快工业设备和工业企业上云,培育一批专用和通用工业APP。支持通信运营商加快5G基站部署,尽早实现5G网络全覆盖。
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加快重点行业生产装备和业务流程智能化改造,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升级。推进行业领先企业数字基础设施开放,促进产业数据中台应用,向中小微企业分享中台业务资源。
打造创新策源地构建发展新格局
市政协委员,民进合肥市参政议政专委会副主任韩宪德
创新思想观念,政策引导产业。及时把握优势条件,选准发展重心,加大对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打造出科技人才的创业沃土。
建设软件基地,营造园区效应。软件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加强对软件业人财物和技术、政策的支持,打造软件学院、评测中心等基地,为电子信息产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强化交流合作,形成特色品牌。主动对接沪、苏、浙,借力G60科创走廊建设,强化产业协同性,营造公平发展环境,培育市场竞争新优势,形成多点支撑、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培植骨干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围绕“补链”、“强链”,抢滩布局,推动区域内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专题数据库建设,借鉴先发省市成功经验,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功能整合,加大各类资源利用和开放共享。
抓实“新基建” 尽快赋能合肥市产业发展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社员、安徽皖投新辉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令顺
加快赋能产业群体崛起。以新基建产业作为赋能对象,促进合肥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围绕合肥市无人驾驶、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重点领域,推动创新性技术落地应用,构建上、中、下游产业链全链条发展的产业格局。
打通信息产业发展肠梗阻。需要进一步借助“新基建”,将合肥市政府各部门的管理数据、企业生产数据、居民生活数据等进行整合和在有安全保障的条件下共享,推动信息产业更进一步发展。
加大扶持社会资本进入。对于能够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可以通过预售使用权等方式获得相应的建设资金,并建立起良好的资金监管机制。另外还可以通过使用权订单质押融资、政府购买服务权益质押融资等多种方式,提供银行贷款,加强对新基建领域企业上市融资的扶持。
加强知识产权培育构建保护服务体系
市政协委员,安徽皖和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方达夫
践行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深入人心。要结合本地实践,培育新兴领域知识产权的标准及运用,激发电子信息企业创新原动力,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区域企业乃至国际企业知识产权合作,共同推进国内外标准制定,深化知识产权运营和标准应用推广,不断完善企业生态圈,构筑企业核心价值防护体系。
宽容“管理”、能动“司法”,用“知识产权”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加快自主创新;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引导资源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向现代化迈进,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
深度融合长三角协同一体化建设,联动发展,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工作。合肥要加强在长三角地区发挥科技创新先驱引领作用,深化知识产权领域的各项改革,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
引导扶持联动发展
市政协委员,安徽富煌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合肥富煌君达高科公司董事长、海图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伊凡
精心谋划,科学引导。制定智能新视觉产业发展规划,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制定具有合肥市特色的既具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出台政策,重点扶持。出台支持智能新视觉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加大对智能新视觉产业投资力度,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新视觉产业发展。
产学研用,聚集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人才聚集的产业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中国科大学科优势,实现中国科大智能新视觉科技成果在合肥市的产业化及推广应用。
融入长三角,联动发展。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智能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与长三角智能视觉先进地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引进长三角知名视觉产业的企业入驻合肥,进行产业分工,优势互补,形成产业生态圈。
政府搭台,加大宣传。在全国各大媒体宣传合肥市智能新视觉产业,政府搭台,高校、企业唱戏,举办“智能新视觉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强势发声,提高合肥市智能新视觉产业知名度。
保持定力壮大规模完善机制
市政协常委,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吕长富
继续保持战略定力。要在全市层面进一步统一思想,不仅要举全市之力,更要争取国家和省级支持,保持长期、持续投入和培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继续埋头苦干,久久才能为功。
继续招大引强壮大规模。合肥应把握第三代半导体发展的窗口期,精准布局,主动发力,以市场驱动、应用牵引适时引入IDM龙头企业或代工企业。要进一步发挥中国科大资源优势,集聚更多优质项目和团队。
继续优化政策工具。加大对轻资产的高端项目支持,提高落地补贴、研发支持比例,加大对轻资产类项目基金投资、银行信用贷款等金融支持力度,享受科技金融产品红利。
继续完善人才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建设创新平台和研发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培养一批领军人才。成立创新型产教融合平台,补好职业前教育短板,与传统高校取长补短,解决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何融 李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婉婉)记者12月4日从安徽医科大学获悉,该校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翟志敏教授团队关于“CAR-T治疗白血病”开展临床...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