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赤心勇攀电力高峰 王开库:扎根一线的电网“徽骆驼”
这是一位普通的电力人,他穿着灰色的工作服,戴着红色的安全帽,扎根在施工现场。
这又是一位不平凡的劳动者,从1998年至今,他一直奋战在电网建设一线,足迹踏遍神州大地,点亮了上百个电网“明珠”,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
他的身上背负着14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并在今年荣获全国劳模荣誉称号,他就是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变电施工分公司主任工程师、特高压工程项目经理王开库。
他是扎根一线的电网“徽骆驼”
1998年,满怀着热血与干劲的王开库成为一名电力工作者。22年来,从技术员到项目总工,再到项目经理,他先后参与上百座变电站和6座特高压换流站的建设管理,用赤诚奉献诠释了一名党员的初心使命。
2013年,时任浙江±800千伏金华换流站项目副经理的王开库主要负责技术攻关。该站是安徽送变电中标的第一个电气A包特高压工程,还没有A包施工经验可供借鉴,给工程进展带来很大的阻碍。换流站阀厅设备繁多,图纸、说明书浩如烟海。一般的技术人员在安装时都是“手不释图”,装上就算完成任务。
而王开库并不满足于“装得上”,他要的是“快装”、“精装”。为此,他找来各类工程资料,装了满满两大箱。白天工作忙,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一点一滴地积累。一个工程干下来,他小纸条写了3000多个,笔记记了5大本,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施工现场的“百事通”、“图纸库”。
他是执着创新的技术“领头人”
全电压等级的锻炼、全岗位的学习,造就了王开库在变电工程建设领域的驾轻就熟。面对日新月异的电网发展形势,王开库敢于创新、奋勇争先,牵头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施工生产难题为导向,累计取得了14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自主研制并推广使用的成果包括“一体化环境检测仪”、阀厅车雷达防碰撞系统、通用型管母焊接托架等。
2017年至2019年,在±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的建设中,面对诸多行业首次的建设难题,王开库带领技术人员广泛开展创新攻关。为了将单体重达106吨、直径4.6米、高5.1米的平波电抗器实现毫米级安装误差,他采用三维动画等方式开展安装预演,并在实战中取得一次成功;为了将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封闭阀厅PM2.5控制在50微克以下,他提出“六级防尘法”,打造出“食品级标准”的电气设备安装环境;面对长达29.2m、重达18.2t、安装高度20m的直流穿墙套管,通过反重力吊装将安装角度误差控制在0.1度,实现了“百步穿杨”……诸多此类的创新工作确保了古泉站的施工质量,该工程被评为电力行业五星级现场。
他是擅打硬仗的攻坚“逆行者”
2020年初,在疫情高峰期,王开库主动报名参加“抗疫保电突击队”,2月5日带队赴合肥220千伏陶楼变电站主变抢修工程,连续作战30天,顺利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及时补上了合肥北城地区疫期供电缺口。3月初,他又转战±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顺利完成这座“世界四最”工程有载开关更换任务,10月份,他又以施工总包项目经理的身份带领近千名技术人员交出了±1100千伏古泉站首次年检的光辉答卷,为华东地区电力供应、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变电站的施工现场往往远离城市,工期短则半年,长则1-2年。长年累月地在工地上生活是王开库和所有技术工人生活的常态。“一年之中至少有300天在外地。”提到家人,王开库言语中满是愧疚。“基本错过了孩子的童年。”他说,“但是这活儿总要有人干。”
正因为如此,在工地上,王开库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酷(库)哥”。新进的员工都争着当他的徒弟,请他做技术顾问。因为“跟着库哥干,能取到真经”。从2013年开始,他牵头成立了“青年创新创效工作室”、“王开库专家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将个人的积累和经验充分共享,转化为团队进步和创新的沃土。
马志强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卫晓敏
新闻推荐
近日,为加快推进药品智慧监管,安徽将招标建设全省药品监管云软件开发(一期)项目,让药品安全实现“云监管”,完善全链条追溯,促进...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