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被遗忘的时光 被传承的雅致 六百年传承“锦灰堆” 博物馆里焕发新生

安徽商报 2020-10-30 00:40 大字

破碎的莲纹瓦当、永和九年纪年古砖、古钱币、书法作品残片……当这些元素集合为一,层叠堆砌,残破中生出别样雅致,被遗忘的时光重新活起来。六百多年前,一种名为“锦灰堆”的“非主流”艺术形式在中国诞生,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今天,在合肥的博物馆里,“锦灰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焕发新生。

600年前中国的拼贴艺术

10月29日,在安徽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内,制成纸扇的锦灰堆作品雅致有趣,不同元素的图案看似漫不经心,却有着耐人寻味的效果。

“锦灰堆,又称八破图、集破、集珍,是传统艺术珍品,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馆长宣繁秋介绍,“锦灰堆”这一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传说元末明初画家钱选,在一次醉酒后兴起,将当天散落在饭桌上的蟹脚、蚌壳、莲房、鸡翎、鱼刺等残余物,信手绘制成一幅花卷,没想到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锦灰堆由此诞生。最初,锦灰堆大多是文人雅士用毛笔绘画出来。直到晚清时期,金石收藏大家六舟和尚,以金石传拓的方式创作锦灰堆作品,将不同时期的文物元素融汇在一张画卷上,使锦灰堆呈现出全新的艺术价值,欣赏性更强。

宣繁秋介绍,作为一家非国有博物馆, 源泉博物馆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关注古砖和汉画像石收藏。近三十年间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四川等地收藏古砖上万件,汉画像石500多件。古砖年代最早至秦汉时期,类型包括年号砖、吉语砖、画像砖等,记录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讯息。2016年开始,源泉博物馆引入锦灰堆这一传统非遗项目。博物馆大量的古砖和汉画像石藏品为锦灰堆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纸上演绎精彩历史

“金石传拓就是将宣纸覆盖在金石等器物上,用墨打拓,使器物上的铭文、纹饰、图形等特征真实复制到纸上。”宣繁秋介绍,古代许多模糊不清的造像、碑刻等,因有拓片传世,才使得一些文献资料得以保存下来。在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精熟掌握并应用传拓技艺的多是高级知识精英。韩愈、欧阳修、苏轼、鲁迅等都是传拓高手。

源泉博物馆的锦灰堆结合传统的金石传拓技艺。将古砖、汉画像石上的珍贵文字和图案精心拓印,经过手撕、香烧、上彩等工序,再重叠堆砌。“每一个人做出的都是不同的效果,反映出个人独特的艺术审美,这也是锦灰堆的魅力所在。”宣繁秋介绍,源泉博物馆收藏了三套“永和十二年”年号砖,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故事。例如“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那一年王羲之写出了著名的《兰亭序》,用永和九年砖拓印制作的锦灰堆也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最初刚刚引入锦灰堆的时候,很多观众对这一传统非遗项目感到很新奇。几年下来,越来越多的观众爱上锦灰堆。很多年轻观众定期来博物馆选择自己喜欢的元素,学习、制作锦灰堆。”

动手做锦灰把非遗带回家

“动手做锦灰,非遗带回家。”目前源泉博物馆聚集了一群热爱锦灰堆的观众,不少人通过锦灰堆了解传统金石传拓技艺,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除了锦灰堆,源泉博物馆还依托古砖、汉画像石等特色馆藏,开发出更多的文创产品。《六朝人物名砖拓集》,集合20个拓印自古砖上的六朝仪仗人物形象,制成册页,每一幅人物之间还有留白。观众可以请书画名家题跋,每一册拓集都独一无二,也非常受欢迎。

让文物活起来,把博物馆带回家。锦灰堆还吸引了不少单位团体,成了单位团建、客户活动的新鲜内容。宣繁秋介绍,源泉博物馆目前正在筹建金石传拓研习所。“希望把热爱锦灰堆和传统金石拓印的观众集合起来,一起学习提升,把珍贵的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文/摄

新闻推荐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集聚上千名“国家级人才”

本报讯记者从昨天下午召开的“第三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新闻发布会获悉,近年来,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人才合作机制不...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