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远去的土灶

皖北晨刊 2020-10-22 18:21 大字

42年前,在我们这个只有不到100口人的小村里,发生了一件小事情,这件小事是由村里一位叫刘庆采的农民砌灶引起的。这位很有智慧的农民开始先改造自家的土灶,取得效果后,又帮助其他村民改造土灶。其实,改造土灶的科技含量并不高,厨房里由原来一个大锅,改造后变成前后一大一小两个锅,前边是一个大锅,后面是一个小锅,且是连通的,后面再砌个烟囱,火往后走,大锅能做饭,小锅能烧水。这样不仅省柴,而且做饭快,还干净卫生。就是这样一件事,我写了1000多字的通讯,题目叫《庆采砌灶》,我把手写的稿子寄到《安徽日报》社,不久,1978年10月22日《安徽日报》给发表了。要知道,当时《安徽日报》每期只有四个版面,县里宣传部门专门写稿的人都很难上稿,却为一个乡村农民通讯员写一位普通农民改造土灶这样的“小事”发稿,可见农村的土灶是件不小的事。

写这篇通讯稿我是有真情实感的,我亲身经历过烧土灶的滋味。这里说的土灶,顾名思义,土灶就是用土坯垒起,再用掺着麦糠的稀泥抹平,土灶就支成了。以前不少土灶不带烟囱。一是条件不具备,二是为了节省柴火,让火不被烟囱带走,发挥柴火的最大功效。但这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果是干柴,烟就不太多。如果是湿柴,烟就大得不得了,在没有烟囱的情况下,烟就从灶口冒出来,满屋子熏得看不见人。人在这种环境下,伴随着咳嗽声,眼泪和鼻涕就会一起流下来。

我母亲生前不少时间是在这种环境下劳作的,灶台就是她的舞台。她不仅每天要下地干活,收工后,还要钻进低矮的锅屋去做三顿饭给全家人吃,灶上灶下一起忙。特别是在夏天,做一顿饭,母亲要流下多少汗水。做好饭后,母亲就慌忙从锅屋里逃出来。逃出来的母亲并没有同我们一起吃饭,而是手摇着蒲扇,说热得吃不下饭,得凉快一会再吃。我有时也跑到锅屋帮母亲烧火,可没有5分钟,我忍受不了那烟熏火燎,便丟下烧火棍跑了出来。

我有时也喜欢烧锅。那是在冬季,天干物燥,柴火烟少,又能在烧锅时取暖。关键是能用灶膛的余火烧红芋、烤馍等。可这样的好时候并不多。那时家乡土地瘠薄,不仅缺粮,而且还缺柴。烧锅几乎没有木柴,绝大部分是一些麦秸、树叶一类的瓤柴火,好点燃,但不熬火,也没有底火,很难在锅底下烧红芋。由于缺柴又缺粮,到了冬季,我们那个村庄晚上几乎没有一家烧柴做饭的,大家只好忍着饥饿过着漫长寒冬的每个夜晚,冬季晚上想烧锅成了我和大家的一种期盼。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农村土灶大都变成了“洋灶”。农村即使有烧柴的锅灶,也和土告别了,全部用砖、水泥去砌,并贴上白瓷砖,亮亮堂堂,干干净净。农村还有很多人家连“洋灶”也不烧了。液化灶、电磁炉、电炒锅、电饭煲、微波炉成了主角,完全与呛人流泪的浓烟告别了。中秋节我回农村老家,全家人都坐在一起拉呱,也没有人起身去做饭。中午吃饭的时间到了,在我侄子带领下,大家直接去了村头的饭店。全家人坐在漂亮的包厢里,围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到饭店吃饭,不要说烧火做饭了,连锅碗也不用刷了。土灶真的远去了。

屈海波

新闻推荐

剑指冠军! 文一男篮今出征

新赛季NBL25日开打,首战对阵东道主武汉队今天下午,安徽文一男篮将出征武汉,正式开启2020年NBL征程。昨天上午,安徽文一召开...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