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支援抗美援朝 全省捐款可购101架战斗机

合肥晚报 2020-10-20 00:38 大字

○1951年6月12日《皖北全体职工热烈响应抗美援朝总工会的三大号召完成捐献“皖北工人号”飞机的光荣任务》档案部分材料

○1951年6月《皖北区职工抗美援朝运动教育情况》档案的部分材料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当熟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跨越时间长河再次响起,这旋律依旧让人心潮澎湃。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70年前的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前线,百余万志愿军官兵保家卫国,直面生死;在后方,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工人献工捐献飞机大炮……安徽人民群众竭尽全力,从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给予抗美援朝战争以持续有力的支援。今天让我们翻开档案,感受这段历史中安徽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皖北职工捐献“皖北工人号”飞机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出兵朝鲜,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界。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史料记载,1950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简称抗美援朝总会)在北京成立,负责领导全国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号召发出后,安徽人民积极响应。工厂、农村、机关、学校、街道以及青年团、工会、青联、妇联等社会团体,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计划,积极落实号召。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皖北总工会筹委会发起捐献“皖北工人号”飞机活动。

安徽省档案馆中珍藏了一份1951年6月12日《皖北全体职工热烈响应抗美援朝总工会的三大号召完成捐献“皖北工人号”飞机的光荣任务》档案。当时,皖北全体职工热烈掀起捐献飞机运动,“皖北总工会决定号召皖北全体职工以增加生产的收入”“捐款‘皖北工人号’飞机来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争取胜利早日来到”。而且,职工们把捐献武器与增加生产工作相结合,以此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把超额所得的一部分作为捐献,为人民志愿军捐献武器。当时,皖北职工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竞赛,捐献超额生产的部分。工厂、企业、矿山每月增加一日义务工,把这一日增产的工资全部捐献出来。此外节省原料和增加副业生产,拿出一部分来捐献。

省档案馆另外馆藏的1951年6月《皖北区职工抗美援朝运动教育情况》档案也显示,皖北区工会制定了增产计划,明确地规定了增产增加收入的目标与方法。“据初步统计,全区已有113个基层工会,14700人投入了劳动竞赛运动,其中36个基层工会,有109小组,共职工1313人响应了小组挑战,工人的合理化建议453件,其中属于技术改进、改良工具和操作方法的就有261件。”

在开展劳动竞赛中,工人发挥爱国热情,创造不少生产新纪录。比如皖北印刷厂划线组在2个月竞赛中,超额计划17%。淮矿工人秦春阳4小时采煤28.228吨,突破全矿纪录。此外,职工们在节约器材、节省开支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淮矿九龙岗工人利用发料节约人民币300多万元。

制定爱国公约,支援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期间,安徽人民还制定爱国公约,积极开展捐献活动。工人加班加点献工,机关干部下班后去做雇工,农民献出肥猪,学生放学后捡拾废铁卖钱……他们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为支援抗美援朝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皖北全体职工热烈响应抗美援朝总工会的三大号召完成捐献“皖北工人号”飞机的光荣任务》档案中记载,“广泛订立爱国公约运动,所有城镇都要热烈地开展这一工作,推进到每一个工厂、矿山、企业、码头,商业、车间、生产小组,在自觉自愿的原则下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订立爱国公约,要具体切实简要,可举行定期检查。”

当时,各行各业的人将爱国热情汇成一股伟大的捐献热潮,留下无数鲜活感人的故事。史料记载,各行业工会纷纷深入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事政治教育。皖南、皖北区各级工会组织职工收听广播,开展和平签名活动、示威游行、订立爱国公约和“一信一袋”(给志愿军写一封信或送一件慰问品)及捐款活动,举办控诉会、学习班和演讲竞赛等,宣传抗美援朝的意义,增强了广大职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工作热情。

为开展支援抗美援朝的活动,安徽工商界也订立了爱国公约,以实际行动表现爱国热情。安徽各市、镇工商联组织工商业者举行抗美援朝示威游行,发动慰问活动,成立慰问中朝战士救济朝鲜难民劝募委员会,捐募慰问金、征募赠送人民志愿军慰问袋及现金、物品。并且成立捐献武器委员会,发动工商界捐献飞机大炮,其中蚌埠市工商界捐献45亿元(旧币),芜湖市捐献32亿元(旧币),安庆、合肥市各捐献15.4亿元(旧币),屯溪市捐献13亿元(旧币)。

有数据表明,在支援抗美援朝运动中,全省共有997个单位、10万多人订立了爱国公约,15.53万人投票反对美帝国主义武装日本,19.38万多人签名拥护缔结和平公约,80%以上的职工受到了教育。

各行各业彰显无私奉献的精神

不仅如此,当时各行各业都制定本行业的爱国公约。比如农民将增产粮食、缴好公粮和爱国公约密切结合起来,计划提前完成缴公粮任务。学生们则订立努力学习消灭不及格、锻炼身体等内容的爱国公约,各学校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体育、卫生运动,学习成绩和体力普遍提高。

爱国公约的订立,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大家感到自己在生产中的一举一动都关联着祖国的命运,关联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在安徽省档案馆,有一份珍贵的档案给我们再现了当时的情形。1951年6月7日,皖南抗美援朝分会发出通告《响应与执行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和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的档案显示,在农村,提倡农业增产,将半年增产的一部分捐献出来支援前线;工人职员可以提倡每月为支援志愿军多做工一天,以所得的工资支援前线;工商金融业者可以提倡改善经营,节约消费,每个月将一天或数天的盈利捐献出来,支援志愿军,并欢迎其中有足够的实力者单独捐献飞机和大炮或其他武器。“文化艺术界,可以提倡为支援志愿军而多写稿,多演戏,以所得的收入支援前线。”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中,大家认识到祖国的安全和人民能过上幸福生活,都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在战场奋勇作战的结果。有人直接拿出积蓄捐款,有人利用节约的方法进行捐献,有的人加班加点义务献工,将所得酬劳的部分或全部献出……人们想出各种办法投身于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中,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一份1953年《安徽省两年多的抗美援朝基本情况》的档案记载,在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支援抗美援朝运动中,安徽各地普遍成立抗美援朝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成为了各阶层人民和各界人士的一致行动。“安徽省也在支援抗美援朝运动中动员了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了前线,加强了国防建设,广大青年在土地改革以后,踊跃参军,保卫祖国,保卫胜利果实。很多人在报名参军时,就要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全省共捐献了一千五百一十六亿元(旧币),可买战斗机一百零一架。”

□余育红 何芳芳

新闻推荐

督 察 公 告

根据安排,省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进驻时间为20天。进驻期间(2020年10月12日-10月31日)设立专门值班电话:0558—5589168,...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