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爱茶人梅尧臣

济南时报 2020-10-15 13:45 大字

□新时报记者 徐敏

梅尧臣是“开宋诗一代之面目”的著名诗人,他一生诗作甚多,流传下来的就有2800余首。梅尧臣的诗歌贴近现实、题材广泛,其中有关茶的诗歌约有60首。虽然茶诗在他诗歌中所占比例不大,通过这些诗歌也能还原一个爱茶的诗人形象以及北宋前期关于茶的社会风尚。

宋朝时,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饮品,茶文化也深刻地浸润到了士大夫阶层。梅尧臣出生于安徽宣州,这里自古至今都是重要的茶叶产区,诗人自小成长在这里,对本地茶一定有所接触和感悟。在梅尧臣一生为官的经历中,多辗转于两浙路、江南路、淮南路、京西路等江浙以及周边地区,这些地方也多是茶叶产区。可以说梅尧臣成长在茶叶产区,并且在各地担任主簿、县令等职务时从事过相关收缴茶税的工作,所以梅尧臣一生与茶叶的渊源颇深。

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1034-1038),梅尧臣在浙江任建德县令。在建德任职期间,他居官清廉正直,且办了很多惠民大事。离任后,人们为了怀念他,把县城改称梅城,还在其官舍附近建梅公堂、梅公亭。梅尧臣在建德所做的一件令百姓称道的大事就是亲自走遍山区考察茶叶生产事宜,还写下了千古名篇《南有嘉茗赋》。这年早春时节,梅尧臣前往官港山区巡视茶叶生产情况,只见青山叠翠,采茶姑娘正背着篾篓在山间云雾中穿行,山峰褶皱里的小山村,家家户户都在烘炒茶叶,股股茶香在空气中飘荡。梅尧臣在这里仔细考察了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遂作《南有嘉茗赋》。

文章的开篇语曰:“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土膏脉动兮,雷始发声,万木之气未通兮,此已吐乎纤萌。”先说明建德是茶叶生长之地,春雷声声时茶叶便已萌芽。随后梅尧臣详述了茶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上等茶叶选为贡品,次等用来卖钱,末等充抵赋税。随后他又描绘了制茶之繁忙、饮茶之兴盛,并对此情此景发出感慨,那些饱食终日坐以生疾的人,借饮茶来“消腑胃之宿陈”,梅尧臣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难能可贵的是,梅尧臣不只是单纯记录茶叶的生产销售过程,还从中体味出了民生之艰。梅尧臣作罢掷笔捋须含笑说:“我乃采茶官也!”他自诩为“采茶官”,让百姓倍感亲切。

虽然一生大多数时间均在外为官,梅尧臣对家乡宣城的茶始终念念不忘。他有一首《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诗,就不惜溢美之词推介了家乡的“鸦山茶”。“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竞收青篛焙,不重漉酒纱。顾渚亦颇近,蒙顶来以遐。双井鹰掇爪,建溪春剥葩。日铸弄香美,天目犹稻麻。吴人与越人,各各相斗夸。”诗中看出作者对鸦山茶的了解,并提到了鸦山茶可与蒙顶茶、双井茶、建溪茶等名茶媲美。可见在梅尧臣心目中,家乡茶的味道是任何其他好茶都比不上的,这是作者对家乡茶的偏爱。

梅尧臣的一部分茶诗是因生活和为官经历对茶有深入了解从而写下的。后来,茶渗透到北宋士大夫的生活中,有时候出现在诗人笔下时成为一种自然而然又不可或缺的意象。比如一首《送良玉上人还昆山》的诗歌写道:“来衣茶色袍,归变椹色服。孙舟洞庭去,落日松江宿。水烟晦琴徽,山月上岩屋。野童遥相迎,风叶鸣橡槲。”这首诗的风格是典型的梅尧臣冲淡平和的风格,算不上是一首茶诗。不过,诗歌中的茶已然成为了一个生活中的概念,它可以来形容衣服的颜色,显然因为诗人长期用茶,所以用这个生活中的概念来作为形容词。而茶色也符合诗歌与诗人的风格,平和而淡雅。

有些诗歌中诗人还将茶的意象表现为时间概念。梅尧臣的《送徐绛秘校罢泾尉而归》写道:“去年茶熟君得补,今年茶熟君已去。心曾不计茶有无,隼在高风自胜翥。昨日我送吴侯归,未忍重临离别处。不若群公怜祢衡,相逐纵横唯柳絮。”梅尧臣用茶叶的生长周期来表示岁月流逝,替代了前人常用的以“年年岁岁花相似”来感慨时间飞逝的习惯。可见诗人在不同的时节中均留意茶的生长周期,茶不仅时时出现在诗人的生活中,更是渗透到诗人的思想空间。

梅尧臣爱茶,更因为其人其诗都与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的诗歌风格宛如一杯清茶那般清淡而又隽永,而其人那种在平淡中追求人生、追求理想的态度也与茶的品性十分相似。

新闻推荐

四城区唯一区发改委获评全省发改系统优秀组织奖

本报讯近日,省发改委网站公示了2019年度全省发展改革系统优秀研究成果奖获奖名单,区发改委申报的《庐阳区以大数据深度...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