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震:镜头里的安徽治淮往事
孙震(1930—2008),新中国成立初期任治淮委员会政治部摄影组首任组长,退休前任安徽省新闻图片社(安徽画报社)采编部主任。长期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为安徽的新闻摄影事业默默奉献了毕生精力。
从年少学徒到摄影组长
上世纪40年代初,年少的孙震为了谋生,到照相馆当了一名学徒。他的师父齐义芳是安徽最早专业从事人像摄影的摄影师之一,其创办的艺芳照相馆也是安徽较早的照相馆。艰苦的学徒生活、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为孙震从事摄影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 百废待兴。1949年10月,孙震毅然决然地离开艺芳照相馆 , 离开已驾轻就熟的照相馆工作,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1950年,规模宏大的治淮工程开始建设,治淮委员会政治部于1950年秋成立了淮委摄影组。当时的安徽,懂得摄影技术的人并不多,正在皖北文艺干部学校学习的孙震提前毕业,被组织抽调到淮委政治部担任摄影组首任组长。淮委摄影组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最早成立的摄影机构,从1950年成立到1958年撤销,出色地完成了治淮第一期工程的宣传报道任务。
从1950年到1958年,孙震与摄影组的同事们一起走遍了淮河上中下游的各个治淮工程工地,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治淮各个阶段的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事件,为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解放日报提供了大量稿件,充分宣传和报道了治淮工程这场史诗般的建设成就,并为国家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资料,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也入选大型画册《中国》和《江山如此多娇》,以他拍摄的《佛子岭水库建成放水》照片为蓝本绘制的特种邮票在全国发行。
1958年2月创刊的《安徽画报》,首期的封面图片选用了治淮工程重要建设项目之一的“响洪甸水库拦河大坝”,摄影作者雨辰(孙震笔名)写道:我国第一座重力拱坝,已在淠河西巍然竖起。
孙震先后在蚌埠治淮委员会《治淮周报》《安徽基建报》《安徽水电学院院刊》以及安徽水电厅政治部等部门工作,1973年3月,孙震调到其参与筹建并新成立的安徽省新闻图片社任摄影记者。
省新闻图片社成立之初,人手少任务重,办公条件差。不仅要编发新华社的新闻展览照片,还要编发本省的新闻展览照片。只要有任务,孙震总是马上就去,没有丝毫犹豫,及时记录和报道了省里召开的重要会议和举办的大型活动。后来主持采编部工作,除制订选题计划、指挥采访外,他还负责编辑和初审,其间还要参加采访和后期图片技术处理工作。他编辑的《黄山》《治淮》《群众体育》等专题展览图片,都取得了比较高的发行数量。
用镜头记录流光岁月
把余热献给摄影事业
在专业从事新闻纪实摄影近50年后,孙震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然而,他没有过起悠闲自得的老年生活,而是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受聘安徽老年大学,担任了专职摄影讲师。
无论是在淮委摄影组,还是在后来的工作单位,孙震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摄影专业技术传授给身边的同事,也培养了一批批摄影骨干,在老年大学也是如此。虽然面对的是离退休老同志,但他丝毫都不马虎,每次上课前细致备课,讲稿坚持全部手写,不厌其烦地一张张找图片、讲示例,带领老同志外出采风、举办摄影展,坚持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深得老同志的欢迎。与此同时,对来自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大等各高校的摄影爱好者授课邀请从不拒绝,义务为他们传授摄影知识。
对于从事的专业,孙震是这样自我评价的:虽说我是自幼投师学艺,受过严格的基础训练,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摄影技术,但把摄影用于新闻报道,开始时我并不熟悉,经过长时期的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经过自己努力探索以及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我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现在,我能够准确地领会党的方针政策,比较熟练地处理各种新闻题材并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胜任并顺利完成新闻摄影报道任务。
斯人已逝,以承为祭。 □ 据《安徽画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管虎执导的《八佰》热度未尽,由管虎、郭帆、路阳共同执导的电影《金刚川》昨天正式宣布定档10月25日,在纪念抗美援朝...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