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拍出行视频被批“优胜劣汰” 当事人:仍会推动无障碍事业
“残疾人,就别出门给社会添乱了。”这是盲人博主郑先生视频下的一条评论。
31岁的郑先生是一位双眼仅有微弱光感的盲人,也是深圳的一名信息无障碍培训讲师和工程师。从今年5月17日起,他开始在某网络平台以“盲探-小龙蛋”之名发布短视频,视频多讲述视障者的出行之困。
网友留言 图据光明日报
在8月1日的视频中,郑先生站在电梯里,双手摸索着楼层按键说,“看不见数字,也摸不着轮廓。到了一个楼层,也没有语音提示,哎呀,太难了。”孰料却有网友表示,“残疾人,就别出门给社会添乱了”、“优胜劣汰吧,成本太高”、“你要一个城市为你服务”……此事引发广泛热议。对此,红星新闻评论,“认知残缺比身体残缺更可怕”。9月21日,红星新闻采访对话视频拍摄者郑先生,他称仍会坚持推动“无障碍”事业。“有这样的声音,我还更应该去做,这说明了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残障人士。如果能让更多人转变这个观念,就是有价值的。”
【拍摄初衷】
让设计师看到视障者困境,普及“无障碍”设计
红星新闻:用拍视频的方式讲述视障者的困境,是怎样的初衷和契机?
郑先生:今年5月17日是全国助残日,那天我参加一个活动,很多志愿者告诉我,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让家人把我们在出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记录下来。我觉得特别好,因为有些问题如果我打企业电话,或者直接到他们那里说,效果不是太明显。通过视频平台,至少能被很多人看见,也希望让设计师看到,因为跟维护人员反馈,可能他不一定知道该怎么做,不能从源头上去推动这些事的改变,(拍视频是)希望让更多人从设计之初就能知道这个事情。
同时也能唤醒普通市民对这个方面的认知,提高大众对于残障群体的了解,让大家知道“无障碍”是一个通用性的设计,而不是针对于某一个群体的。比如,电梯里的语音播报,其实不单纯方便盲人。像小朋友个子矮,可能在电梯里被很多人挡住了,看不见到几楼。有语音,他就知道自己要下了。包括玩手机的人,如果没语音播报,一直玩手机可能就错过自己的楼层了。所以,有语音播报其实是方便了所有人,而不是浪费社会资源。
其实2011年的时候,我就在推动无障碍这件事情,只是最近还用了网络平台的方式。之前都是通过跟企业、街道办事处等直接反馈,他们态度都挺好的,有些能得到改善。比如深圳地铁,从2016年以后,有很大的提升。但我不能说到一个地方,就去打一个电话,别人也不会有太多的重视。
郑先生 ▲视频截图
红星新闻:不少人好奇,拍摄者是谁?你常回复网友留言,如何得知他们的评论内容?郑先生:
拍摄者有时候是我父母,有时候是我同事。我承担的角色就是我站镜头前,其他的我都做不了。视频平台做了无障碍支持,评论都可以用手机读出来。包括谁给我点了赞、谁在什么时间,评论了什么内容,我都可以听得到。
视频截图
红星新闻:家人和同事能够理解吗?郑先生:
他们当然能理解了。因为每一个残疾人背后,都有一个残疾人家庭。当无障碍(设计)做好了,对于残障者本身是最受益的,对于家人来说也是受益的。因为至少他们不需再把全部的时间用在照顾残疾人身上了,而残疾人只要能方便的出行,就可能会有更好的工作渠道、工作方式,这也减轻了家庭的负担。【面对恶评】
不会影响自己继续推动“无障碍”事业
红星新闻:网上攻击性留言,会影响你推动“无障碍”事业的信心吗?
郑先生:当然不会。(留言)我都听到了,没有太介意。其实我都没把这个当成一回事,过了就过了。我可以删除,只是我不想删。我觉得这些声音对于我来说没有影响。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能比较平常对待。可能有一些特别激烈的,会短暂地影响我一下,但是不会产生长期影响。不能你说不让我出门,我真不出门了,对吧?
要在10年前,我就会很恼火,现在我更理智一点。可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他没有见过这些情况,我是能理解他们说出这种话的。因为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他可能想象不到,残障人士的生活和要出来干嘛,他不会有这样的认知。
我推广无障碍(设计)这件事情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残障人士是可以走出家门的,只是说社会做一点点的改变就行了。我反而会觉得,有这样的声音,我还更应该去做,这说明了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残障人士。如果能让更多人转变这个观念,其实是有价值的。
我出生时能看到一点(物体的)轮廓,能看到手在眼前晃,和一些特别大的字。上学时,黑板上的字一个都看不到。书上的字,都是家人给我复印成很大的,让我看;或者家长给我念;或者我拿那种高倍的放大镜自己看。高考时,也拿着很大的放大镜。我参加的是普通高考,考入了深圳大学。
我小时候几乎都是跟能看见的小孩在一起上学的,会遇到一些捉弄,也不叫嘲笑,可能是想逗逗我玩。比如他们说,你过来找我呀,你猜我在哪里呀?或者有时候会把我的书藏起来,就是小孩比较调皮的一些做法,没有特别侮辱那种。
▲留言截图
红星新闻:这些经历会带给你很深的影响吗?郑先生:
可能我小时候受到这样的打击太多了,现在已经习惯了。我十七八岁时,可能在意别人的指指点点。那时候还不敢出门,也不敢抬头跟别人说话,就是怕别人说,你看这人眼睛不好什么的。我来深圳之前,还是有很大的顾虑。因为在家乡时,确实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别人走我旁边会说,你看这个人怎么这样子?他以为我看不到也听不到。这个很正常,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走路不正常的或者坐轮椅的,或者眼睛不好的,都会停下来看两下。一开始我还低头,或者通过脚步声,知道前面人来的比较多,我就会把脸侧过去。
现在如果我再听到有人说,我就不回避了,我会直接上去跟他说,你说也行、笑也行、在旁边看也可以,你等我走远了以后,你再笑好吗?他要么就走开了,要么说对不起。
【常见困境】
道路被占、公交进站和电梯里无语音播报
红星新闻:视障者出行,主要面临哪些方面的困难?
郑先生:第一,道路被占用。占道什么东西都有:垃圾桶、电线杆、自行车、电动车、汽车......
第二,公交车没有语音播报。我去了很多城市,在大多数城市里我在站台上等车时,都没有能播报几路车进站的、哪辆车来了……而北京,不仅有进站播报,在站台上还有志愿者指挥,这些志愿者一般是退休的叔叔、阿姨。我老家安徽蚌埠也有。
第三,我们去很多商场、写字楼、别人家等,在电梯里面确实很难。因为有人在旁边,还可以问一下。哪怕不认识的人都可以问一下,帮我按一下多少楼;到了那个楼层的时候,能不能提示我一下。
很多时候电梯里是没有人的,这时候我可能会在电梯里面上上下下好多次,因为我也不知道到了没有,我不知道按哪里。我就只能等到有人来了,我才敢进电梯。我们一般会听声音。旁边有人的话,一般都会发出点声音。
微博截图
红星新闻:在人们的认知方面,对于视障人士通常有哪些误会?郑先生:
可能有人把这个群体误解为完全看不见。其实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不完整。视力障碍者包括全盲和低视力。在双眼经过矫正以后,或者戴上眼镜、做过手术,仍然看不到0.3,就被称之为低视力,(这两类人群)统称为视力障碍群体。不是大家想象的,一听到视力障碍就是全盲。
为什么你在社会生活中见不到这群人?可能跟你擦肩而过了,他就是一个视力障碍者,只是说他有一些视力,他走路比较慢,你看不出来而已。
红星新闻:在你看来,诸如此类的困境和误会并不鲜见的原因是什么?
郑先生:一个是公众教育不够。在我们的教育里,是没有提到这一块的。无论是9年义务教育还是大学的教育,都没有涉及到这一块。我听到所有的教科书,包括老师的讲课,没有涉及到这一块,老师只教书本上的东西,没有针对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教孩子们。
第二点就是公众的意识不够。媒体宣传、各种宣传渠道很少。比如怎么能帮助残障群体更好地生活,这些无障碍设施是做什么用的等。可能在我发视频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电梯里面为什么要装语音提示,可能也不知道公交车的语音播报谁能用到。我觉得倡导的不够,希望能有更多的媒体出来发声。
红星新闻:说起视障者的职业,可能不少人会想到盲人按摩等,但似乎难以和更多行业联系到一起。对视障者的从业,有什么建议?
郑先生:一说到盲人,可能首先想到就是盲人按摩、算命。十几年前,的确只有这些职业。其实像心理咨询、培训师、律师等(都可以),现在很多视障人已经考过了法考。
他们看不清、看不见,这只是一个生理特征,并不是因为这样,他就没有生活、出行、学习、就业的能力。很多人认为,你看不见,你就不应该去上班。不是的,他有可能在其他方面比你还优秀。比如说他听声音方面、做音乐品鉴方面,只是说社会没有给他展现的机会。
(原题为《盲人拍出行视频被批“优胜劣汰” 当事人:习惯了,仍会推动“无障碍”事业》)(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安徽自贸区特色权威解读
9月21日,国新办就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等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安徽...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