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三国”那些事儿(七)
□罗学闰
曹操的“用人观”,后人毁誉参半。但通过三次全国求贤,曹操身边“人才济济、猛将如云”,这在三国中是绝无仅有的繁盛景象。曹操遇到人才有三个标准动作:一是拉拉手,二是抚其背,三是说一句话“这是我的子房啊”(或者张良、萧何、樊哙等西汉杰出人物)。这三个标准动作仿佛一剂“勾魂散”,马上产生奇特效果:忠臣(良将)立即有了得遇明主的感觉。记得小时候,我们用刮子给“奶猪儿”抠背,它也会温顺地倒在我们的脚下。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实生活中“握手并抚背”的一定是好朋友(血旺兄弟)。与领导握手时,他如果握着你的手,拍拍你的背,那么“祝贺你”,领导非常欣赏你。东吴君王遇到人才也有标准动作:马上去拜见对方的高堂,立即成为“生死相依的兄弟”(仿佛蜀汉的“桃园结义”)。东吴孙权还有“笼络人才”的高招:显贵其家人、厚赐其家室。让你觉得不好好跟他干,就辜负了他的恩情。我在阅读时也在思考,这三国之中,是不是东吴人的家庭观念更强呢?是不是更“重视高堂”(父母)呢?
二是三国时期的瘟疫。前面我们说过曹操逝世、曹丕称帝都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据《三国志》,纳入“纪传”的共120余人(有的是合传),有资料说,在这一年三国著名人物就有17人“与世长辞”。我们前面说过,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军因感染瘟疫而在赤壁之战铩羽而归(不知瘟疫名称)。又据《后汉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大疫。大到什么程度?有资料称,是年,河北邺城(今邯郸)一带为中心,暴发了鼠疫、流行性出血热、伤寒等多种瘟疫,人传人、户传户,疫情蔓延于长江以北和江东安徽一带,人口大量死亡,很多地方十室九空。死亡的多是老百姓。但贵族和大户也未能幸免。“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和阮瑀外,其他5人死于这次瘟疫,“建安文学”从此走进低谷,代表人物只留下曹氏三人。曹植《说疫气》说:疫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这一年刚刚被册立为“魏太子”的曹丕说:得知陈琳他们都死了,我心里好难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说: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稔,其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70%的人感染了瘟疫)。
据不完全统计,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金兆丰先生在《中国通史·食货篇》说,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全国户数是1607万多户,人口是5006万。到三国末年(280年),魏蜀吴合计只有户数149万多户,人口剩下560万。“十室九空”,此言不虚。战乱、饥荒、瘟疫,把百姓推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瘟疫是头号杀手。据说,这场瘟疫,曹魏受伤最重(高风险地区),东吴次之(中风险地区),蜀汉因为北有秦岭阻隔曹魏,东有长江“隔离”东吴,因此受伤最小(低风险地区)。也因为瘟疫流行,三国鼎立的局面延长了几十年。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曹操还不算曹魏真正的“主持人”。“一心只做周文王”的曹操,跟很多皇帝一样(喜欢把好事留下给儿子做)。有趣的是,曹魏真正的“主持人”曹丕把曹操追认为“武皇帝”,是不是曹丕不想当周武王?抑或是曹操其实更像周武王?不得而知。对于曹丕及其以后的曹魏“主持人”,我就说简单点。曹丕不像曹操那么“爱装”,曹操去世的当年,他从魏太子到魏王(丞相“转正”)到魏帝(文帝)让汉献帝“禅位”(三大步上篮),成为东汉的终结者(东汉“活”了195岁)。可惜曹丕命不长,刚踏进不惑之年就死了。他的主要功绩是推行了“九品中正制”,从此这样的官制就通行于后世。他“继承父亲的遗志”(薄葬),发表了著名的论断:葬就是藏,藏就是让别人看不见。他认为,汉代的陵墓没有不被挖掘的,祸害的根源就是厚葬和造陵植树。为此,他提倡“不造坟、不植树”,陪葬品不准用金银玉器,全部用陶器。他也节俭得有些过分,把用于防腐的炭灰也要求省去。他做得“最不厚道”的一件事情就是,不仅对甄氏“始乱终弃”,还要把她直接“赐死”(因为郭皇后),让“接班”的太子曹睿“痛失爱母”。
曹睿(明帝),可能是当太子时间最短的一个皇帝。黄初七年(226年)5月16日,曹丕病危才册立他为太子,次日曹丕驾崩,睿遂即位。曹丕被立为太子比较晚,那是因为曹操的“犹疑不决”,曹睿被立为太子迟缓,则是因为生母甄氏被赐死。“上任伊始”就追赠生母甄氏为“文昭皇后”。他还是“名副其实”(睿智)。青龙二年(234年),蜀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进驻渭南,大将军司马懿指挥魏军迎战,两军在渭水对峙。曹睿诏令司马懿“坚守不出,拖垮蜀军”,还在司马懿上表要求出战时,派出监军辛毗“坚决执行诏令”,结果“拖死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无功而返。也是在这一年,山阳公刘协(原汉献帝)病逝,曹睿亲自素服致哀,追谥山阳公为“汉孝献皇帝”,以汉代天子之礼安葬(献帝地下有知,也该感激涕零吧)。曹睿也有“乃爷之风”,青龙四年(236年),诏令设置“崇文观”(曹操修建铜雀台),征召天下善于“舞文弄墨”的人进观,成为一道风景。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我们了解到,汉代的皇帝“穿绯衣(朱衣)、穿红鞋”,也许曹丕(文帝)也是这样的穿着打扮。但到曹睿(明帝)时,他认为魏王朝占有“地统”,服色应该“尚黄”,于景初元年(237年)诏令改正服色(后来“黄袍加身”或应始于此)。“国家大事,在祀与戎”。为此规定,祭祀所用猪牛羊借取白色,逢战事,乘黑首马、举大红旗。朝会则用纯白色大旗。
曹睿还是很看重亲情。太和五年(231年)下诏说:文帝不准分封的诸侯王住在京都,我已有12年没见到各位诸侯王了。特令诸王及公侯各将嫡子一人送到京都来见我。曹睿“比他老汉还短命”(36岁去世),临终托孤司马懿、曹爽辅佐太子曹芳(明帝本无子,抱养了齐王芳和秦王询)。曹芳即位(史称“少帝”),在他的任上,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有这几件事,值得说一说。一是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奏免大将军曹爽和他的三个兄弟(搬掉政敌),后又以曹爽被免职后怨恨朝廷、图谋不轨,逮捕了曹爽及其信任的一帮文臣武将,并诛灭三族(“站错队”也造孽呀)。二是嘉平三年(251年),太傅司马懿走完他“辉煌历程”而“告别人世”,其少子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总领尚书事,完成了司马家族的“权力换代”。三是曹芳被“打回原形”。嘉平六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谋废少帝,皇太后切责曹芳“失德”、不能承受天命、祭祀宗庙,逼其退位。同时,皇太后决定,让曹芳去做“齐王”(234年就被立为“齐王”)。曹芳被废时才23岁。至于曹芳怎样“失德”,史书上只有太后的“一面之词”。我估计是“少帝”不满太后临朝,想自己“当家做主”,双方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吧。他“再做齐王”后怎样“郁闷地活着”,郁闷了好长时间?史书都没有记载。
接下来的两个皇帝:曹髦和曹奂(曾用名曹璜),连帝号都没有。但陈寿还是给他们做了《纪》,证明他们曾在皇帝宝座上“坐了一盘儿”。从《高贵乡公纪》和《陈留王纪》里,你会读出司马家族正一步步逼近权力的巅峰,从司马师到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再从司马昭到司马炎(晋王到晋皇帝)。皇帝曹奂虽然没有“惊天之功”,但却经历了两件惊天之事:一是景元二年(263年),邓艾、钟会、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继而刘禅(蜀后主)投降,蜀汉灭亡。“三国鼎立”的格局,因为西蜀的覆亡而画上句号。二是咸熙二年(265年),魏王朝的天禄永远地结束了,20岁的曹奂禅位给晋王司马炎(晋武帝),跟汉献帝“禅位曹丕”的模式“一模一样”。历史教科书说“三国归晋,短期统一”。西晋,因为“八王之乱”,“没过几天安生的日子”就变成东晋。东晋“五胡乱华”而“一塌糊涂”,一群宕渠先民在益州“称王称帝”,这是后话了。
曹魏“主持人”那些事儿,跟他们的后宫紧密联系。据《三国志·后妃传》看,曹魏的后宫“基本平静”,但也有些事儿可说。曹操的“卞皇后”,其实是“魏王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册立。这个“卞后”,出生于“倡优之家”(很贫贱),20岁时,曹操在谯县把她“纳为妾”,证明“有妻之后只能纳妾”。文帝曹丕还引用《易经》(家道正而天下正),发出“特别声明”:不能让妾成为妻子。曹丕在冀州平定时抢到的甄氏(少有贤德智慧),是曹丕的正妻,为曹丕生了一儿(明帝)一女(东乡公主)。黄初元年(220年),汉献帝刘协“禅位”给曹丕,还“锦上添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给他),增加了后宫的“热闹程度”,甄氏因为曹丕“喜新厌旧”而“心生怨气”,被曹丕于称帝的次年(221年)赐死,态度坚决地将郭夫人立为皇后(出生也很低贱)。明帝的王妃虞氏没被册立为皇后,竟对太皇太后(文帝郭皇后)大声抱怨:曹氏从来好立贱人为后。可怜的虞氏就因这句话摊上大事儿了:明帝(曹睿)闻言大怒,将虞氏废还邺宫(逐出皇城洛阳),并发誓永不相见(也像老百姓小夫妻闹矛盾一样)。在《三国志·后妃传》中,我两次看到“阴婚”现象,都发生在帝王世家。嘉平三年(251年),曹睿(明帝)爱女曹淑早夭,与甄氏已死堂孙甄黄相配为夫妻(阴婚),合葬在一起。三国时期,民间也有这种婚俗吗?不得而知,但我估计的结果是应该有。(待续)
新闻推荐
5位“学霸”与您面对面分享学习之路 2020年安徽高考优秀学子成长分享会将于本周六举办
星报讯激扬青春,逐梦未来,助力孩子成长。8月8日(本周六)下午,中国人寿安徽省分公司、市场星报社、北京大学安徽校友会等单位将...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