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安徽“黑科技”将绘“火星图” 中国电科38所研制的探测雷达为“天问一号”加装一双“透视眼”

新安晚报 2020-07-24 11:18 大字

昨天,“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启奔向火星的旅程。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了解到,包括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等一系列“黑科技”装备也在飞赴火星途中,而这款雷达正是位于合肥的中国电科38所研制的。在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它将“踏遍”火星的大部分角落,了解火星次表层下的物质构成。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它还将为火星绘制出一幅“全球地图”。

为火星探测加装一双“透视眼”

记者了解到,此次火星探测任务将同时实现“绕、落、巡”三个目标,“天问一号”上共搭载了7个火星探测设备,可环绕火星运转并对火星进行探测。中国电科38所负责研发的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就属于7个火星探测设备之一,相当于为“天问一号”加装了一双“透视眼”。

昨天,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总设计师范明意向记者介绍,这款雷达利用低频段雷达的介质穿透特性,在高速环绕的卫星平台上,向火星发射低频率电磁波,穿透到次表层内部,利用回波特性分析次表层分层结构,并推算其物质组成。

目前,该款雷达可以实现对火星次表层10米以下的分层精度探测,其中对次表层土壤的穿透深度可达数百米,对冰层可达数千米。同时,采用星上实时处理技术降低数据量,实现星际超远距离数据传输。因技术先进,它引起国内外相关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了解到火星上哪里有土壤、干冰或者水冰,而后者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范明意说。这样一来,就可以了解火星次表面的物质机构分布,为火星绘制出一个“全球地图”来。

搞清楚火星上的高地、河谷,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需要。“现在有一种说法,火星的环境与地球相近,未来有可能开发为人类第二居住地。”范明意表示,未来想要开发火星、移民火星,像这些最基础的环境问题,就需要通过现在的探测来进行研究。

计划明年5月份前后正式开工

按照计划,“天问一号”探测器将由火箭送入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抵达火星。

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型号副总指挥郐吉野介绍,23日下午3点左右,雷达搭载的甚低频天线就已经展开,探测从地球向火星轨道转移过程中的电磁信号,用于科学研究,这也让研制人员连日来紧张的心放了下来。

不过,以上只是探测雷达的附加任务,针对火星次表层探测的重中之重,将由搭载的剩下4根雷达天线来完成,它们将在明年5月份前后环绕器抵达任务轨道之后正式开展工作。

据范明意介绍,探测雷达的设计寿命为一个火星年,火星公转周期是687天,换算到地球上就是不到两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探测雷达将在火星上工作到2023年。“在这期间,雷达的探测范围可以覆盖火星上大部分的区域,然后把搜集到的数据传回来。”

不仅如此,火星离地球最远可达4亿公里,而地球到月球是38万公里,因此这款雷达也将成为到距离地球最远的深空执行任务的雷达设备。研制人员担心其因为通讯困难,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短暂“失联”的情况,还为它提前植入“自主策略”。“如果出现状况,它还会继续完成任务,或者停下来等待。”范明意说。

攻坚克难4年啃下“硬骨头”

为了能让这款专门为火星量身打造的“透视眼”发挥作用,中国电科38所科研人员在测试、实验以及工程研制等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由于火星发射具有窗口时间限制,自2016年初接到项目研制任务后,他们就在不断攻坚克难,一口一口地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结构总师张义军介绍,探测雷达是通过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运送上天的,而雷达本身的重量按照科学要求只能有20多公斤,在遭遇强冲击之下还能够正常工作,需要加强结构创新和设计。此外,火星上的温度可达零下180度,对雷达的工程研制也极具挑战。不过,这些困难最终被一一克服。

范明意说,随着“天问一号”奔赴火星,目前这款雷达的初步任务已经完成,期待后续能够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骆先洋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陈牧

新闻推荐

全市通航水域实施禁航措施

本报讯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为确保汛期安全,全市所有通航水域实施禁航措施。目前,安徽省淮河流域正发生超警洪水,水位持...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