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历史老师陈宇同

合肥晚报 2020-07-12 01:46 大字

□王俊业

虽然已经58个年头过去了,可有一位老师的名字依然铭刻在我的心头。他就是百年名校宿城一中的历史老师陈宇同,我常把“师恩如海”的感恩词与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

提起陈老师,还得从1962年高考的一张历史试卷说起。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考历史试卷的大体套路是:4道论述题,每题15分;20道填空题,每题2分。当年我走进考场,打开历史试卷一看,得意洋洋:上面有3道论述题和19道填空题都被陈老师命中了(指的是在高考前两周内陈老师出的几张模拟试卷上都出现过),这些题目的标准答案,我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

当时有人夸赞陈老师是“赌题大王”——对此我可不敢苟同,我觉得这样的结论失之偏颇。其实,陈老师的功夫并不是下在“赌题”上,而是下在了每一堂课的备课教学上。阅千剑而后识器,采百花而后成蜜。那几张模拟试卷折射出来的,是陈老师对该学科教学大纲的深透研读;是他对该学科知识点的精准把握;是他对以史为鉴的现实生活的深层次的感悟。

陈老师挚爱教育事业,有着不少感人的故事,这里我只说三件事。

一是在高考前一个多月,他便把自己精选出来的重点论述题,每一题都在一张大白纸上,用他娟秀的毛笔字写出标准答案,张贴在教室里,要求大家熟记,每到星期天,都搞一次闭卷考试,凡答题不够精准的,都让你订正过来。同时,他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进行系统地梳理,并一一进行要点讲解。

二是陈老师时刻把自己的教学效果挂在心上,平日的自习课和星期天,他常到教室里走走,看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为了弥补大家知识的不足,他究竟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没人能算得清楚,可他连一分钱的补课费也没收过呀。

三是我曾见过他的一个剪报本,剪辑的都是人民日报副刊登出的文章,在文章的旁边还留有他的阅读笔记。他曾告诉我们,自己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的历史试卷反复研究,发现与当年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以史为鉴的文章有一定的关联,于是便制作了这个剪报本。真是用心良苦啊!

陈老师敢为人先的思想理念、励精图治的无私奉献和争创一流的敬业精神,早已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细想起来,我作为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学生,在奔梦的路上,能遇上陈老师这样一位严师名师,的确是我人生的一大幸运。记得那年全国的高考升学率还不到20%,可我们文法班的28人,有24人都考上了大学。对于这一骄人业绩,当然各任课老师(包括后来晋升为一中校长的政治课老师李烨)都功不可没,其中陈老师的卓越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陈宇同老师,您可以无比自豪地说:看今日桃李满天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几十年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陈老师啊,你现在在哪里呀,您的学生十分怀念您!

投稿热线0551-64249456征文信箱:116376329@qq.com

本栏目由安徽上上品酒业独家冠名,扫码关注公众号逢9抢红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探访高考评卷点 评卷场地全面消毒,评卷人入内需测体温

7月10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在安徽农业大学门口看到,几名安保人员正在仔细检查进出人员的身份信息,对外...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