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桑葚:黄栗留鸣桑葚美 紫樱桃熟麦风凉

澎湃新闻 2020-06-23 07:19 大字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春夏之交,“绿叶成阴子满枝”的生机,足够打动人心。每一次读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就会想起伴随着阵阵蝉鸣和蛙声的美好童年。

初夏的风,轻软柔和,桑树随着微风轻摇着枝叶,绿叶间缀着紫红色的果实。晶莹剔透、酸甜多汁的桑葚,着实令人垂涎。

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桑葚的典故,说猫头鹰因为叫声听起来很不吉利,被人们认为是“恶鸟”。但是它吃了桑葚以后,声音就会变得柔和动听。

和桑葚有渊源的不只猫头鹰,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诗句里,斑鸠吃了桑葚,也被甜得醉倒了,甚至会掉落到树下被人抓住。

民间还有“四月桑葚赛人参”的俗语,可见桑葚的味道有多么诱人。今天我们就在欧阳修的笔下,一起来尝一尝桑葚醉人的清甜。

《再至汝阴三绝》其一

(北宋)欧阳修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欧阳修的《再至汝阴三绝》其一,汝阴,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阜阳市,在宋代时隶属于颍州。

欧阳修担任颍州太守的时候,被城西水波荡漾的西湖胜景所吸引,有了在颍州养老的念头。

公元1067年,欧阳修前往亳州赴任时途经颍州,这里初夏的美景再一次让他沉醉,于是写下了《再至汝阴三绝》,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的前两句,诗人点明了时间,仔细地描写眼前的景色。“黄栗留”,是黄鹂鸟的别称。

《燕京岁时记·黄鹂》中记载:“黄鹂既鸣,则桑葚垂熟,正合京师节候。”

所以诗人说当黄鹂啼鸣的时候,桑葚正好是成熟的季节,樱桃熟透后就变成了紫色,初夏的风吹起了麦浪,还带有丝丝的凉意。

风和日丽,青碧树木和麦田间,点缀着深深浅浅的黄紫色,构成了一幅极美的田园图画。

接下来的“朱轮昔愧无遗爱”中,“朱轮”指古代官员乘坐的车,因为车轮是朱红色而得名。这里代指欧阳修自己,意思是说,很惭愧在任期间没有给百姓们更多的关爱。

诗人的这句自谦,指出了昔日颍州太守的身份,更是表明了自己对于颍州百姓的殷切关怀。

最后一句,诗人发出了故地重游的感叹:当我白发苍苍的时候,重新回到这里,依旧感觉这里像我的故乡一样。

这一句把异乡变成了故乡,语气略带惆怅,却体现了他再次来到颍州的愉悦。这首诗语言流转自然,句句流露着诗人的深情。

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对颍州风物的喜爱,诗中紫得发黑发亮的桑葚,是不能忘却的清甜多汁,是颍州物产之美的具体表现,更是欧阳修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

中国是蚕桑文化的起源地,古人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了种桑养蚕,桑树的普遍种植,使桑葚成了人们果腹的食物,被称为“民间圣果”。

由于蚕桑的重要,涌现出许多以“蚕桑”为题材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我们在之前的推送里曾经欣赏过南宋画家楼璹的,其中关于采桑养蚕的场景十分宏大。

而今天我们欣赏的明代画家孙艾的《蚕桑图》,并没有采取全景式的展现形式,而是只取一个近景,描绘了蚕在桑树上进食的画面,这十分少见。

▲《蚕桑图》明 孙艾

纸本设色 29.4cm×65.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采用了折枝的构图。画中桑树的枝上有数片桑叶,筋脉清晰,姿态各异,富于变化。

三条蚕宝宝正伏在桑叶上,津津有味地咀嚼着桑叶,叶片上已经被啃出了大小不一的洞。

桑枝上下缀有四颗桑葚,画家用深浅不一的颜色,表现出了桑葚不同的成熟程度,个个饱满可人。桑枝和蚕都十分地精细写实,可见画家的观察力。

整幅画用笔工整细秀,风格淡雅,色彩清丽。桑枝先勾勒出形状,再用赭石填色。

而桑叶用花青染出叶面,叶背由花青略加赭石描绘。

桑葚用细笔点画,将果实描绘得细致入微。

在对树叶的刻画上,画家采用了以染为主的没骨画法,叶片、果实和蚕更显灵动,富有生机。

桑树,是中国桑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故乡和生命。人们喜欢在房屋周围栽种桑树,想起一株青绿的桑树和一树紫红的桑葚,仿佛又回到了故乡。一串串珍珠似的浆果,随风跌落到地上,染了遍地紫红,“郁郁林间桑椹紫”的诗意油然而生。

《诗书画》同名图书现已面世

原标题:《桑葚: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第七届安徽美术大展在肥展出

本报讯近日,由省文联、省美协主办的第七届安徽美术大展——漫画作品展在合肥迅达墨缘艺术馆展出,将持续至6月25日。...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