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六个穴位帮您祛湿气
湿气重的人常见身形肥胖,大腹便便,倦怠乏力,头昏沉,浑身沉重,想睡觉。食欲不振、不思饮食,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血、湿困的表现。湿气大怎么办呢?可以通过艾灸的方法进行缓解,安徽省针灸医院脑病三科副主任医师王友刚介绍,艾灸以下6大祛湿穴位,可以顺利排出体内的湿毒。
1.丰隆穴
丰隆原意是指古代神话中的雷神。丰隆穴,顾名思义,就是假借丰隆这个象声词,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丰隆属足阳明胃经,是足太阴脾经之络穴。
功用:具有疏经活络、化痰定喘、清热通腑、健脾和胃、祛湿除痹的作用,是 “祛痰第一穴”。所以说,夏季里艾灸此穴,健脾祛湿的作用非常不错。
2.中脘穴
中脘穴,中指中部,又有中央的含义,脘同管。穴属胃募,位居心蔽骨与脐连线的正中,内部适当胃的中部,主治胃疾,因名中脘。
定位: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中脘穴属任脉,也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是小肠经、三焦经、胃经、任脉的交会穴。
功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中脘穴为胃的募穴、又为腑会之所。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协作以化体内水湿。因此,艾灸中脘穴能够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和胃理气。
3.委中穴
委中穴,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定位: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属足太阳膀胱经合穴。
功用:振奋阳气,排出湿气。本穴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经常艾灸委中穴可以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4.足三里
“足”为足部,“里”意为“寸”,该穴指承接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与天,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属足阳明胃经腧穴。
功用:燥化脾湿,升发胃气。俗话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补养脾胃,足三里绝对是第一“功臣”。艾灸此穴补一下脾胃阳气,湿气自然而然就会运化,留都留不住。
5.阴陵泉穴
阴陵泉。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该穴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名意同阴陵泉。
定位: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其性属水。
功用:排渗脾湿。脾属土,所以,它为“土中水”。艾灸阴陵泉有助于从疏理脾胃的功能,可用于缓解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症。
6.曲池穴
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脉气流注此穴时,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时,屈曲其肘,横纹头有凹陷,形似浅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 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
功用:清泻阳明,清利湿热。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五行属性属土,“合治内腑”。艾灸此穴可调理大肠气血,调节大肠功能,调理气血以及去除风湿的作用。
以上六个穴位可每次选择三个,同时灸半小时左右。六个穴位交替进行,每周至少三次,坚持半月左右。倦怠乏力,头昏沉,浑身沉重,想睡觉等症状离你而去。
王友刚: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二十年,在针灸、中药、针刀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月经病、各种痛证、身心疾病等方面具有较好疗效。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19日,记者在安徽省第七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省第七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将于6月22日至23日在合...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