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自然,绿色生产
环保是种花养草扮靓小站,是避免跑冒滴漏污染水土,环保也是克服恐高爬到40米高处检测环保数据,是将施工中开挖的草地恢复原貌,环保还是将巡检中看到“违规搭建”的鸟窝及时搬离,避免危及行车安全……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关爱自然,刻不容缓”,而呵护自然,早已渗透在职工们琐碎的日常工作之中。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绿色生产才能可持续生产。
——编者
30年之变
王秋
6月5日,辽宁抚顺石化洗化厂睛空万里,白云朵朵。走进锅炉装置区,窗明几净,地上也看不到油渍和灰尘。
“以前烧煤,地上总有一层灰,现在烧天然气,天然气锅炉自动化程度高,现场活少了不少,当然干净了。”正在巡检的动力分厂工艺一班锅炉副司炉白玉珠说。
来到主控室,提起锅炉装置这些年的巨大变化,正在录入数据的锅炉班班长白慧君打开了话匣子。他说,1991年建锅炉装置时一个班20多人,现在一个班只有3个人。那时有4台燃煤锅炉、两台汽轮发电机组和1套化学水处理装置,为全厂发电、供气、供暖,全是手动操作。“锅炉总出毛病,不是给煤机卡了,就是膨煤了,我们哥几个不是光着膀子铲煤,就是拿着大锤子砸煤,一个班下来,全身上下除了牙是白的,其它地方都是黑的。”白慧君说。
2004年,这个厂进行锅炉改造,实现了DCS远程自动监控。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操作,人员也减少了,有的岗位实现了无人值守。
此后,随着国家环保管控越来越严,这个厂的锅炉装置改造一直未停。2008年,升级为循环流化床锅炉,配套了布袋除尘设施和脱硫设施。2014年完成锅炉烟气脱硝治理工程,上了在线烟尘监测系统,再也看不到锅炉冒黑烟了。2018年天然气锅炉改造,2019年投产,锅炉装置彻底告别燃煤时代。
“现在体力活、脏活是没了,工作环境也好了,但是由于自动化程度高,装置安全系数高,只要参数有一点风吹草动,锅炉就会自动停车,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监盘,这根弦一直紧绷着,也不轻松。”白慧君说。
现在,这个厂烟气排放量大大降低,厂区上方的天空更蓝了。再加上工厂建得像个花园,经常有小鸟来此安家。
登高之旅
张雪 李智
沿着紧贴烟囱外壁螺旋铺设的狭窄梯步向上攀爬40米,对于一般人来说,颇需要勇气。身材娇小又恐高的李三艳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面对这一挑战,直到2018年2月,她转岗成为重庆能源集团旗能公司检测中心化学环保班组专工。
化学环保班组是旗能公司的“特种部队”,除了进出厂物资的常规化验分析,他们还需要肩扛手提30公斤~50公斤的环保监测仪器,定期在分布于全厂范围内的49个排口间采集数据,确保在线监测装置有效运行,而其中就有两个排口分别位于垂直高度80米的#1、#2烟囱中部。
“怎么办?”这是恐高的李三艳在接到转岗通知后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上?但是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难以逾越。不上?让她在未经亲眼见证的重要数据报表上签字,也绝无可能。一番斗争,湘妹子的倔脾气上来了,她咬咬牙下定决心:“必须上!”
都说战胜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恐惧,这一次,李三艳是有备而来。从地面到垂直高度40米,梯步总共分成16段,每两段之间都有一块大约0.25平方米的平台。结合实地情形,她为自己制定了一项7天“反恐”计划。
计划中,16段梯步依次被分为5段、4段、3段、1段、1段、1段、1段7个部分,她计划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每天攻克一段,而攻克的标志就是做到“上下脚不抖、手心不冒汗”。
第一天,她足足花了20分钟,才第一次登上第5段平台,虽说是登上了,但站在平台上的她,即使强行控制目光不往下看,双腿仍然在止不住地抖动。不过她早已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次不行,那就继续。从中午12点到下午2点,整整2个小时,她总共上下了11次,一次比一次快,一次比一次稳,最终,她心平气和地站上了5段平台。
也许是初战告捷大大激发了她的潜力,此后6天,看似不断攀升的高度,被她征服所花的时间却越来越短。“最后一天,当我稳稳地踏上离地面40米的16段平台,看到排口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没那么恐惧了。”这段经历,让她更加理解了“万事开头难”的深刻含义。
自此,李三艳便开启了登高之旅。一年半的时间,6次季度监测,12次攀爬烟囱,她次次不落,不过好在每次同行的3位组员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就减轻了她负重的负担。直到2019年第三季度,该项工作被委派给了第三方机构,她才结束了她的登高之旅。
12次监测,数据次次都与在线监测装置一致,李三艳和化学环保班组兢兢业业地度过了“平平淡淡”的1年多时间。“数据一致,说明我们的环保设备设施运行正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平淡淡就是环保工作不出问题的直接表现。况且,我也不是没有收获,至少现在我敢站在40米的平台向下看了。”李三艳如此形容这段难忘的旅程。
难眠之夜
向芳彬 任博
“你这个头一碰到枕头就能鼾声四起的家伙也会失眠?”在怀化电务段芷江通信工区维修基地院内,同宿舍的同事刘豪对王韧的抱怨有些意外。
“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王韧辗转反侧。
第二天,王韧起了个早,对管内基站巡检除草时,他意外地发现一个鸟窝正搭建在离高铁线路50米处的灌木丛中,里面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鸟正在等待妈妈来喂食。
将鸟窝搭建在离高铁这么近的地方,300公里时速呼啸而过的列车很可能将它卷走。王韧扫视了一下四周,小心翼翼地将鸟窝取出来,步行5分钟将它安置在200米远的栅栏外树枝上,他还找来一些叶子覆盖在鸟窝上,然后在砍青过程中捉了好几只青虫来喂它们。王韧正担心鸟妈妈找不到自己的孩子,没想到,一抬头就看见鸟妈妈正在一旁注视着他。
近年来,高铁的开通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改变了大山深处动物们的生活环境,有的不得不另寻他处安家筑窝。
每年春夏,正是鸟儿们筑巢做窝的时节。铁路沿线少有树木,方圆几里内高度合适又有支撑点的“好地段”就数铁塔钢柱了,鸟儿们纷纷相中了这儿,于是就衔着树枝赶来,锲而不舍地筑巢。若鸟巢筑在了高铁线路旁的设备上,不仅它们自身安全会受到影响,更危及高铁行车安全,甚至会出现“鸟袭高铁”两败俱伤的危险情形。因此,高铁通信工不仅要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转移一个个“违规搭建”的鸟窝、蜂窝。
“掏蜂窝就更加刺激啦,全身几乎会被汗水湿透。”通信工陈超回忆起在韶山南通信工区时的经历。
当时,在一座铁塔35米处的一个节点上,有一个直径较大的蜂窝。技术员刘兴中冲在前面,陈超则负责携带工具包跟在后面。虽然是夏天,但是他们却戴着厚厚的摩托车头盔,戴上了帆布长手套,整个身体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不敢露出一点皮肤。即便如此, 心里还是很忐忑。
一点点艰难地爬到蜂窝处后,刘兴中整个人悬空在外面,把脚踩在铁塔上,用烟把蜜蜂熏走,确认蜜蜂全部飞走后,再将蜂窝搬至线路外。
回想在高铁维修基地的几年,这些90后通信工们尽自己的能力救助过线路旁受伤的兔子,被防护铁丝网挂住的鸟,误入栅栏内的流浪狗。每次救助完,心安一阵后又变得更担心了:鸟儿们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会不会再次飞回线路上?因此,每晚的虫鸣鸟叫成了“报平安”。
“原来昨晚一直没睡好是因为少了鸟儿的叫声催眠了。”王韧这才意识到。在他的带动下,工区其他同事也加入了保护小动物的队伍,每次外出巡检,他们口袋里会带一些面包干,喂了嗷嗷待哺的小鸟后,再为他们搬新家。
一天劳累之后,躺在床上的王韧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今夜的鸟鸣声显得格外婉转动听,或许在这其中就有过来感谢他的鸟妈妈。
种草“达人”
夏忠
“快起来,上山去浇水了!”6月1日6时许,安徽电建一公司风电安装班班员李小军催促徒弟小徐起床,#6风机补种的草该松土浇水了。
李小军除了干安装活,还负责恢复草地工作。风机吊装就位,别人可以放松休息一下,而他和小徐却要忙着翻地、撒草籽,恢复风机基础开挖破坏的草地。
#6风机建在半山腰,师徒二人每人挑着两只铁皮水桶,从生活区步行不到二十分钟便到了。先将遮阳网掀开,看到小草冒出“鼻子”了。老李吩咐小徐松土,他去山涧挑水。小徐说,挑水是粗活,他来干。
上周小徐在#5风机那边松土,一锄头下去“牺牲了”好几十棵草,师傅心疼地直跺脚,还得重新撒籽。小徐揽下挑水的活,除了怕再添乱,还因为挑水要到东边的山涧,中间要过两道山坡,师傅年过半百,他担心出闪失。
老李把东西两块办公桌大小的草地松好土,满头大汗的小徐挑来第二担水,他拿起水勺就要浇水,老李赶忙拦住,让他用第一担水。告诉他,天太热,山泉水透心凉,要像和面那样“醒”一会才能浇。
“水头要控制好。”老李边示范边说要领。刚出芽的小草脚下还没生根,水大了就会冲成一坨,长出的草不均匀。水头小了,草芽喝不饱,长得慢。手指并拢,抄水恰到好处,既不会成坨,也不会造成水量不足,长出的草自然,也好看。
“我又学到一招。”小徐开玩笑说,让师傅再亮亮绝活。
小徐刚拜老李为师时,班组同事都说他有福气,李师傅不仅安装技术棒,而且还有补种草地的绝活,他的手比魔术师还神奇,修复的草地没有色差,和以前的一模一样。
他以为师傅以前干过园艺,师傅说,是班长赶鸭子上架,没办法,只能边干边琢磨。
10年前,班长看老李喜欢养花,就让他负责施工后恢复草地。刚开始干时,撒下的草籽出芽率低,长出的草稀稀疏疏,参差不齐。失败推倒再来,就这样反复试验,逐渐积攒了经验。
每次施工前,李师傅都要先跑到场地拍照、测量,为修复做准备。修复前把土翻整几遍,捡出碎石堆放在一边,撒上草籽,喷水、覆盖地膜,等草长出后,再按照拍的图片,把碎石按原样放在草地上。他修复的草地,很难发现修复的痕迹。
师傅说秘诀在于,撒下的草籽必须和以前的是同一个品种。野草粗看都一样,其实区别很大。如果品种不同,长出来的草和周围的有色差,不协调。碎石复位也是起到和周边一致的作用。他的修旧如旧方法在风电行业得到推广应用。
李师傅有个上锁的大木箱,刚开始小徐以为是珍藏的宝贝,后来才知道装的是草籽。师傅能辨认出不同种类的草,啥时结草籽,啥时采摘,门清。采摘回来,晾晒好,装进自己缝制的小布袋,编上号,放在木箱里,上锁是怕别人乱翻混淆了品种。
至于为啥用布袋装,师傅说,布袋透气,不会发霉。
师傅告诉小李,过几年自己就退休了,大木箱,还有他自己做的小铲子、锄头等等这些“宝贝”,都传给他。
新闻推荐
延迟4个月的2020年度国家公务员安徽职位招考面试终于回来了!6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税务局发出通知,2020国考国家税务...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